民主主义与教育(11-15)(选)

 

 

第十一章  经验和思维(选)

 

一、经验的性质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结,可以测定经验的效果和价值。单纯活动,并构成经验。这样的活动只是分散的、有离心作用的、消耗性的活动。作为尝试的经验包含变化,但是,除非变化是有意识的和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联系起来,否则它不过是无意义的转变。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到承受的结果,当行动所造成的变化回过来反映在我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中时,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义,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一个人被灼伤,如果没有觉察到是另一行动的结果,就只是物质的变化,像一根木头燃烧一样。

盲目的和任性的冲动,使我们急急忙忙漫不经心地从一事改做另一事。出现这种情况,事事都是昙花一现,丝毫没有生长的积累。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我们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快乐和痛苦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和我们自己过去的活动联系起来。对我们来说,它们只是偶然的事情。这种经验没有前没有后;既无回顾,又无展望,因此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得不到一点东西可以用来预料什么事很可能接着发生,也没有得到一点使我们能适应即将发生的事情的能力——没有增加一点控制的能力。称它为经验,只是出于礼貌。常言道:“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经验与教育有重要关系的两个结论。1.经验本来就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它本来就不是认识的事情。2.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时,只是在这个程度上,经验才含有认识的作用。在学校里,学生往往过分被人看作求取知识的理论的旁观者,他们通过直接的智慧力量占有知识。学生一词,几乎是指直接吸收知识而不从事获得有效经验的人。所谓心智或意识,和活动的身体器官隔离开来。因此,前者被认为是纯粹理智的和认识的因素;后者则被认为是一个不相关的、起干扰作用的物质因素。活动和使我们认识经验意义的承受活动结果的紧密结合被破坏了;结果我们有了两个断片:一方面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另一方面是靠“精神”活动直接领会的意义。

这种身心二元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罄竹难书,更谈不上言过其实了。但是,可以列举若干比较显著的影响。

1.身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种干扰。身体活动被认为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他使人分心,是应该和它斗争的坏事。学生有一个身体,他把身体和心智一起带到学校。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是精力的源泉;这个身体必须有所作为。但是,学生的身体活动,并没有用来从事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的作业,却被视为令人蹙额的东西。学生应该“专心”做功课,身体活动却引导学生远离功课,它们是学生调皮淘气的根源。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对教师和学生所造成的神经紧张和疲劳,乃是身体活动和理解意义分离的不正常情境的必然结果。他们时而冷漠无情,时而激情暴躁。学生的身体受忽视,由于缺乏有组织的、有成效的活动渠道,突然爆发出无意义的狂暴行为,而不自知其所以然;或者陷入同样无意义的装傻相干蠢事。这两种情况都和儿童的正常游戏截然不同。身体好动的儿童变得烦躁不安,不守规矩;比较安静,所谓虚心谨慎的儿童,把他们的精力用在消极的压制他们的本能和主动倾向的工作上,而不用在积极的建设性的计划和实行计划的工作。所以,它们不是教育儿童负责有意义地、雅致地使用他们的体力,而是教育他们克尽不发泄体力的义务。

2.但是,甚至对必须用“心”学习的功课,一定的身体活动也是需要的。必须运用嘴唇、发音器官和双手,口头和书面复述所贮藏的知识。于是有人把感官看作神秘的管道,信息从外部世界通过管道引入大脑,感官被称为知识的入口和通道。眼睛注视书本,耳朵倾听老师讲话,这是发展智力的神秘源泉。此外,读、写、算这些重要的学科要求进行肌肉的或动作的训练。因此,眼、手和发音器官的肌肉必须加以训练,作为把知识从大脑带回到外部的行动的管道。因为,反复地以同样方式使用肌肉,会使肌肉产生自发重复的倾向。

虽然身体活动通常对精神活动具有阻挠和干预的性质,但是身体活动多少还得使用,其结果就是机械地使用了身体活动。因为,感官和肌肉的作用,不是作为获得有教育作用的经验的有机参与者,而是作为心灵的外部的进口和出口。在儿童进学校以前,他用手、眼和耳来学习,因为手、眼、耳是儿童做事过程的器官,他从做事中理解意义。任何把身体活动缩小到造成身心分离即身体和认识意义分离开来的方法,都是机械的方法。

3.在智力活动方面,“心”和直接的作业隔离,就会强调事物而不顾事物间的关系或联结。人们把知觉甚至观念和判断分离,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认为判断在知觉之后,以便对所知觉的事物进行比较。大脑离开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事物;离开前后事物的联结,就能形成事物的观念。于是,要求判断或思维来把零碎的“知识”合并起来,明白零碎知识的相似之处或因果联系。事实上,每一知觉,每一观念,都是对事物的关系、作用和原因的感觉。我们把一辆运货马车的各个部件加起来,并不能察觉这是一辆马车;它之所以是马车,在于它各种部件的特有的联合。这些联结不仅仅是在形体上并列在一块,还包括和拉车的动物的联结,和所装载的东西的联结,等等。我们在知觉里面就使用判断;否则知觉不过是感觉兴奋,或者不过是认识前面判断的结果,例如对于见到熟悉的东西。

所有学者都同意,识别事物的关系是真正有关智力的事情,因而也就是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他们的错误是由于假定没有经验,没有我们前面所说的尝试和承受的结合,就能领会事物的关系。他们认为只要“心灵”能集中注意,不论情况如何,心灵能随意注意,那么它就能掌握事物的关系。因而若明若暗的观察和字面上的观念泛滥成灾,食而不化的“知识”贻害世界。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这样的理论往往变成只是一种书面的公式,一些流行话,使我们思考或真正的建立理论成为不必需的,而且是不可能的。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以为文字就是观念,我们用文字来处理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是使我们知觉模糊,不再能认识困难。

二、经验中的反思

所谓思维或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但是,我们可以按经验所含思维的比例对比两种类型的经验: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有“试验”的一面——即心理学家所谓尝试错误法。我们先做一件事,等到失败了,又做另一件事,一直尝试下去,直到偶然碰上一件事成功了,我们就采用那个方法,作为以后过程中单凭经验来做的方法。有些经验不过就是这种碰一下失败或成功的过程。我们发现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但是没有发现它们是怎样联结的。我们没有看出联结的详细情形;联结的关键失去了。我们的识别是很粗糙的。另外有些经验,我们的观察更为仔细。我们进行分析,以考察处在中间的东西,以便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我们洞察力的扩充,使我们对将来的预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仅仅根据尝试错误法的行动全受环境的支配;环境可能变化,以致不能按预期的方式行动。但是,如果我们详细了解结果所依靠的条件,我们就能注意看到我们是否具有所需要的条件。这种方法能扩大我们对环境的实际控制。因为,如果某些条件没有具备,要是我们知道结果所需要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就可以设法提供这些条件;或者,如果这些条件要产生不良后果,我们就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原因,以节省精力。

在发现我们的活动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详细关联时,试验性的经验所包含的思维就显露出来,随着经验在数量上增加,经验的价值也成比较地提高,和以前很不相同。所以,经验的质量起了变化;这种变化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称这种经验为反省的经验,这是一种典型的反省经验。审慎地培养这一方面的思维,就使思维构成一种特异的经验。换言之,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使两者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隔离状态,它们纯属任意碰在一起的情况就此消除;一种统一的、不断发展的情境替代了隔离状态。这样,发生的事件被理解了,有了解释了,成为合情合理的了,就是说,事情理应这样发生。

所以,思维就是把我们经验中的智慧的要素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使我们有可能行动有目标。它是我们所以有各种目的的条件。一个最明智的人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更广泛地、更细致地观察正在性的事情,然后从已经被注意到的东西中更谨慎地选择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恰恰指向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这种考虑周到的行动的对立面,就是墨守成规和任性的行为。墨守成规的行为把习惯的事物作为预料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全部标准,而不顾他所做的特殊事情的种种关联。任性的行为把倾刻的行为作为价值的标准,不顾我们个人的行动和环境势力的联系。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说:“我在这顷刻之间,碰巧喜欢东西怎样,它们就得怎样。”墨守成规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说:“任何事情过去怎样,就让他们怎样。”这两种行为,对目前行动所产生的未来的结果都不负责任。反思就是承担这种责任。

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事情,这种事情,就它的现状来看,是不完全的,或是未完成的。这种事情的要害、它的意义,全在于它将会是什么结果,怎样产生这种结果。把这一条新闻和那一条新闻作为自身完成的东西,塞满我们的头脑,好像一本剪贴簿那样,这并不是思考。这是使我们变成一种记录的装置。考虑所发生的事情对可能产生、但尚未发生的事情的关系,这就是思考。

反思也指对事件结局的关切,把他们自己的命运和整个事件进程的结果富有同情地、戏剧性地看作一件事。人类的天性具有明显的派性偏见,这证明我们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把自己和一种可能的事件进程视为一体,而拒绝另一种事件进程,视为与己无关。如果我们不能在外表行动上有所偏袒,投入我们微薄的力量,以决定最后的结局,我们就会在情感上、在想象中有所偏袒。我们希望产生这种结果或那种结果。一个对结果完全漠不关心的人,不会注意或者根本不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思维的行为依靠对事情的结果有一种参与其事的感觉,从此产生一种关于思维的自相矛盾的话。思维发生于偏私,要完成思维的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超脱的不偏不倚的态度。但是,反思的时机在于个人对进行中的事情的参与,而反思的价值又在于使自己置身于所观察的资料之外,在这两个事实之间并无矛盾。要做到超然事外,有几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这证明思维产生于许多情境,在这情境中,思维的进程乃是许多事件的进程的一个实际部分,是用来影响结果的。只有逐步地、通过社会同情心的发展拓宽我们的眼界,思维的发展才能包括我们直接兴趣以外的事,这个事实,对教育具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说,思维发生在仍在进行之中的而且还不完全的情境中,就是说,思维是在事物还不确定或者可疑、或者有问题时发生的。只有已经完毕和完成的事,才是完全确定的。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悬而未决的事。思维的目的就是帮助达到一个结论,根据已知的情况,设计一个可能的结局。在这个特点以外,思维还有一些事实。既然思维发生的情境是一个可疑的情境,所以,思维乃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结果总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动的手段。探究就是要探索不在手边的东西。我们有时说起“独创性的科学研究”,似乎这是科学家的特权,或者至少也是研究生的特权。但是一切思维都是科研,一切研究即使在旁人看来,已经知道他在寻求什么,但对从事研究的人来说都是独创性的。

还有一件事,一切思维都包含着冒险。事物的确定性,不能在事前担保。研究未知的事物具有冒险的性质,我们不能预先肯定。因此,思维的结论在事实证明以前,多少是属于试验性的,或是假设性的。事实上,他们武断地说这种理论是最后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没有结果的。我们所遇到的情境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它们能暗示一些解决的方法。我们尝试这些方法,或者使我们解脱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发现我们在寻找什么;或者情境变得更加黑暗,更加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我们仍然一无所知。所谓试验性的,意思就是暂时尝试摸索解决的方法。如果人们认识到他们能为了探究的目的利用怀疑,构成假设,进行试验性的探索,指导行动,这种试验的探索能证实这个起主导作用的假设,推翻这个假设或修改这个假设,科学的发明和发现就开始有了系统的进步。希腊人重视知识超过学习,近代科学则把保存的知识作为学习的手段,作为发现的手段。

反省的经验的一般特征就是:1.困惑、迷乱、怀疑,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不完全的情境中,这种情境的全部性质尚未决定;2.推测预料——对已知的要素进行试验性的解释,认为这些要素会产生某种结果;3.审慎调查(考察、审查、探究、分析)一切可以考虑到的事情,解释和阐明手头的问题;4.详细阐发试验性的假设,使假设更加精确,更加一致,因为与范围较广的事实相符;5.把所规划的假设作为行动的计划,应用到当前的事态中去,进行一些外部的行动,造成预期的结果,从而检验假设。以上第三、四两步所达到的广度和准确度,使特异的反省经验和尝试错误阶段的经验区别开来。这些步骤使思维本身转变为经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超出尝试错误的情境。我们最精密、理性上最一致的思维必须在世界上经过一番试验,经受检验。既然我们的思维决不能考虑到一切联系,所以它就决不能完全准确地包括一切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对情境进行审慎、周密的调查,对结果进行有控制的推测,我们就可以把反省的经验和比较粗糙的尝试错误的行动方式区别开来。

提  要

在决定思维在经验中的地位,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经验包含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把经验的主动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的经受结果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经验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思维便是准确地、审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联结起来。它不仅表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且指出联结的详细情况。它使联结的各个环节以关系的形式显露出来。当我们要决定某一已完成的行动或即将完成的行动的意义时,就产生了对思维的刺激。然后我们就预期到种种结果。这就是说,现在的情境,不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完全的,因而也就是不确定的。预测一些结果就是一种建议性的或试验性的解决方法。要使这种假设完善起来,必须对目前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考察,阐发假设的种种含义,这个工作叫做推理。这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观念或理论——还必须通过实践进行试验。如果它在世界上能带来某些结果,某些明确的变化,它就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就要加以修改,再进行一次尝试。思维就包含所有以上这些步骤——感觉问题所在,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假定的结论并进行推理,积极地进行实验的检验。尽管一切思维的结果都归结为知识,但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服从它在思维中的应用。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应付未来。

 

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维(选)

 

教育方法的要素

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即某些特别的肌肉能力除外),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对于这一点也还没有足够的理论上的认识。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目的之间,把整个教学分割开来,例如分成技能的获得(如阅读、拼字法、写字、图画和背诵)、知识的掌握(如历史和地理)和思维的训练,这种做法使三个目的都不能有效地达到。如果思维不和提高行动的效率联系起来,(不和增加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种思维就是有毛病的。如果所获得的技能没有经过思维,就不了解使用技能的目的。因此这种技能使一个人受常规习惯的支配和别人权威的控制,这些指挥人们的人虽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是他们成事的方法并不特别审慎。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使用心智,也使心智获得酬报。我们说思维的方法,这话固然不错,但是关于方法重要的是要牢记,思维也就是方法,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明智的经验的方法。

1.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所谓思维。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这话听起来好像老生常谈。这句话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不幸的是它并不那么清楚。与此相反,在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思维常常被人视为和经验隔绝的东西,可以孤立地培养。事实上,经验所固有的局限性往往被视为要求注意思维的充分理由。于是,把经验局限于感官和欲望,局限于纯粹物质世界;而思维则出自高级的官能(理智),用于属于精神或至少属于书本方面的东西。所以,常常有人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截然分开,认为纯粹数学是特别合适的思维教材(因为它与物质的存在无关),而应用数学则具有实利的价值,而没有训练思维的价值。

一般说来,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里所谓经验,正如我们解释过的,就是一个人尝试做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又可以感觉到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上面所说的错误,在于假定我们不考虑情境的某种直接的个人经验,就可以从算术、地理或其他科目的现成教材开始。甚至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急于想“不浪费时间”,使学生掌握理智上的成就,因而他们往往忽略——或减少——学生对熟悉的经验材料的直接的、不够成熟的运用,而立即把他们引进表现成人理智上的成就的材料中。但是,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接触任何新材料的第一阶段不可避免地总是属于尝试错误的性质。他必须在游戏或工作中实际上利用材料,试做一件什么事,进行他自己的冲动所引起的活动,然后注意他的力量和他所用材料的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一个儿童开始玩积木时,就发生这种情形。但是,当一个科学家在他的实验室里开始用不熟悉的材料作实验时,同样发生这种情形。

所以,如果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学一些文字,学校任何科目的教学法应该尽可能不是学院式的。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对活动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细心检查一下正规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术、阅读、地理、物理或外国语的教学,都将会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它们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地学到了东西。

情境应该具有引起思维的性质,当然就是说它应该提出一件既非常规、又非任意的事去做。换言之,做一件全新的(因而也是不确定的或有问题的)事情,它和现有的习惯有足够联系,足以引起有效的反应。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这种活动不同于纯粹偶然的活动,把活动结果和所做的事在思想上联系起来。因此,有关提出来引起学习的任何情境或经验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情境或经验所包含的问题属于什么性质。

初想起来,似乎通常学校所用的方法很符合这里所提出的标准。教师给学生布置题目,提出问题,指定作业,解释难点,这种种事情占学校工作的一大部分。但是,必须区别两种问题,一种是真正的问题,一种是模拟的或虚幻的问题。下面许多疑问可以帮助我们区别这两种问题。(1)除了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外,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吗?这个问题是从学生个人的经验的某种情境内部自然产生的呢?还是只是为了讲授某一学校课题而提出的一个孤零零的问题呢?它是不是能引起在校外进行观察和从事实验的一种尝试呢?(2)它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是教师的或教科书上的问题,只是因为如果学生不做这个问题,就不能得到所要求的分数、或者不能升级、或者不能赢得教师的赞许而给学生提出的呢?这两个问题显然是互相交搭的。它们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学生所得的经验是他个人切身的事情本来具有刺激和指导观察所包含的联结,并能导致推论和检验推论的性质呢?还是由外部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问题不过是满足外界的要求呢?

以上这些问题,要我们表示流行的教学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未免令人踌躇。一般教室中的设备和布置都是和实际的经验情境不相容的。在教室中有什么东西和能引起困难的日常生活的情况相类似呢?几乎一切都证明非常重视听讲、读书和背诵所听到的和读到的知识。教室中的这种情况和学生在家庭里、在游戏场上、在履行日常生活的职责中与事物和人们主动接触的情况,两者差别悬殊,这么讲不可能过分。很多情况甚至不能和男女儿童在校外和别人交谈或自己阅读时在脑子里所引起的问题相比。没有人曾经解释过为什么儿童在校外时有那么多的问题(如果他们得到什么鼓励,真会缠住成人不放),为什么他们对于学校课堂上的教材那样惹人注目的缺乏好奇心。想一下这种惊人的对比,就可以明白通常学校的情况在多大程度上能给予学生一些能自行提出问题的经验。无论教师个人在教法上有多少改进,都不能完全补救这种情形。要克服这种缺陷,必须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我们发现,凡是儿童忙着做事情,并且讨论做事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的地方,即使教学的方式比较一般,儿童的问题也是自动提出的,问题的数量是很多的,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进的,多种多样的,而且有独创性的。

由于学校缺乏产生真正问题的材料和作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或者宁可说,这些问题是他自己的,但只是作为一个学生,而不是作为一个人。所以,把他在应付这些问题时所取得的能力转移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务上,就产生极大的浪费,真是令人痛惜。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但是,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和教材的关系不再是直接的。思维的机会和材料在算术、历史或地理本身不能找到,在巧妙地使材料适应教师的要求时才能找到。学生虽然在学习,但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学习的对象乃是教育系统和学校当局的传统和标准,不是那些有名无实的“课程”。这样引起的思维充其量是矫揉造作的、片面的。在最坏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不是如何符合学校生活的要求,而是如何看来好像符合这些要求,或者,如何做到差不多符合这些要求以便能滑过去而不发生过多的冲突。用这些方法形成的判断力对学生的品格没有好处。如果上面一番话对通常的学校教育方法渲染过分,这种过甚其辞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点:如果要有能产生引起富有思想的探究的问题的情境,就需要有利用材料达到各种目的的主动的作业。

2.必须掌握资料,提供对付出现的特殊困难所需要的种种考虑。采用“展开式”方法的教师,有时叫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似乎他们能从头脑里凭空编造。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换言之,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遇困难的办法。困难是引起思维的不可缺乏的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困难所吓倒,感到沮丧泄气。困难的情境必须和学生曾经对付过的情境有足够相似之处,使学生对处理这个情境的方法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记忆、观察、阅读和传达都是提供资料的途径。从每一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各占多少比例,这是由手头特定问题的特点决定的。要是学生对某些事物很熟悉,能独立地回忆事实,如果坚持要他通过感官进行观察,这是愚蠢的。这种做法可能使人过分依赖感官提示,丧失活动能力。没有一个人能把一个收藏丰富的博物馆带在身边,利用收藏的东西帮助思考。可以这样说,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大脑,有极其丰富的资料做它的后盾,同时,习惯于追忆以往的种种经验,看它们能产生什么结果。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个熟悉的事物,它的性质或关系过去可能被忽略,现在却正可以帮助我们对付所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直接的观察,另一方面要运用阅读和“讲述”,这个原则同样适用。直接观察自然比较生动活泼,但是也有局限性。无论如何,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过分依靠别人获得资料(无论是阅读得来的,或是听来的)是不足取的。尤其要反对的是,别的人、书本或教师,很可能提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答案,而不是给他材料,让他自己去加以整理,解决手头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通常学校中由别人提供的知识资料太多,也可以说提供的太少,这两种廉洁并不矛盾。学校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意思就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有碍教育的发展。这种理想不仅放过思维的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思维的能力。在乱糟糟地堆满废弃破烂的场地上,没有人能建造房屋。学生“脑子”里装满了各色各样从来不用的材料,当他们想要思考时,必然受到障碍。他们没有做过选择适当材料的练习,也没有标准可以遵循;每样东西都处在同一个呆板、静止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提供的知识资料,学生实际上能够运用,在经验中发挥作用,那么,是否就不需要比通常掌握更多的多种多样的书籍、图画和谈话资料,这也是完全可以怀疑的。

3.在思维中,和已经获得的事实、资料和知识相互关联的事物,是暗示、推论、猜测的意义、假说和试拟的说明。总而言之,是观念。审慎的观察和追忆决定已知的东西和已有的东西,因此是确定了的东西。它们不能提供所缺乏的东西。它们能解释问题、阐明问题、确定问题的所在,但不能提供答案。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要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资料能激发暗示,只有通过参照特别的资料,我们才能判断这些暗示是否适当。但是暗示的意义却超越当时经验中实际已知的东西。暗示预示着将来可能的结果,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事实本身(已经做好的事情)。推论总是进入到未知的东西,是从已知的东西产生的一个飞跃。

在这个意义上,思想(事实所暗示的,而不是它所呈现的)是有创造性的,进入到新的东西。它含有某种发明的性质。当然,所暗示的事物必须在某种前后关系上是很熟悉的;创新以及有发明意义的筹划,乃是用新的眼光看这种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运用这种事物。当牛顿想到他的地球引力原理时,他的思想的创造性的一面并不在所用的材料上。牛顿的创造性在于利用这些人所共知的材料,把它们引导到未知的前后关系中去。世界上每一个惊人的科学发现,每一种重大的发明,每一件令人欣羡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如此。只有傻瓜才把创造视为离奇和幻想的事情;衡量创造性的方法,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利用日常习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不是所用的材料。

在教育上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他的经验真正有了增长;不是机械地增加了另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新的性质丰富了经验。对于这些幼小儿童的自发行为,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者莫不为之赞叹,这是因为看到儿童具有这种理智的创造力。如果创造性一词不被误解的话,儿童自己体验到的快乐,就是理智的创造性带来的快乐。

但是,我所要引出的教育上的教训,主要的并不是说,如果学校的种种条件支持发现式的学习,而不赞成把别人给他们注入的教材贮藏起来,教师就会感到工作不那么辛苦和劳累了;也并不是说,这样就能使儿童和青年享受到个人知识成果的快乐——虽然这种结果是的确有的,也是重要的。我所要引出的教育上的教训是,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这种思想的交流也许能刺激别人,使他认清问题所在,提出一个类似的观念;也可能使听到的人窒息他理智的兴趣,压制他开始思维的努力。但是,他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如果父母或教师提供了刺激思维的种种条件,并且参加到共同的经验中去,对学习者的活动采取了同情的态度,第二方面的人为了唆使学习者学习所能做的工作,就可以说都做到了。其余的事情要直接有关系的人自己去做。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有联系),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念”,而且的确这样做了;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这样做,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要教师不把现成的教材提供给学生,然后用心听他背得是否正确,替代的方法并不是要他保持沉默,而是要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学习者,而学习者,虽然自己不觉得,也是一位教师——总的看来,无论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或受教就愈好。

4.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观念无论是谦卑的猜测或是高贵的理论,都不过是预料可能的解决方法,预料一个活动的某种连续性或联系和一个还没有显示出来的结果。所以,观念是通过行动来检验的。观念必须指导和组织进一步的观察、回忆和实验。它们是学习的中间物,不是最后的目标。我们曾经说过,所有教育改革家都爱抨击传统教育的被动性。他们反对注入的教学,即好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他们抨击好像要钻进坚硬的岩石一般把教材钻进学生的脑子。但是,要创造一种条件,使获得一个观念就等于得到一次经验,扩大我们和环境的接触,并使这种接触更加精确,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种活动,甚至自我活动,太容易被看成仅仅是精神的东西,束缚在头脑里,只是通过发声器官才找到表现。

所有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虽都承认必须把学得的观念应用于实际,但是,有的时候应用观念的练习还是作为一种方法,使已经学到的知识固定下来,并且获得更多的运用知识的实际技能。这种结果是实在的,不可轻视。但是,应用学得的知识的练习,首先应该具有理智的性质。我们说过,思想仅仅作为思想是不完全的,它们至多是经验性的;它们只是暗示和迹象;它们是对付经验中情境的观点和方法。思想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以前,缺乏充分的意义和现实性。只有应用才能检验思想,只有通过检验才能使思想具有充分的意义和现实性。思想不经过运用往往自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值得怀疑的是,那些把心理孤立起来,和物质世界对立的各派哲学,其根源是否因为有一批关于思想和理论的人制造了大量观念,而社会条件又不允许他们实行和检验这些观念。因此,这些人被推回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把这些思想视为目的本身。

无论上面所说的那种哲学的根源怎样,学校中所学的很多东西都带有特别的人为的性质,这是无可怀疑的。我们虽然不能说有很多学生有意识地认为他们所学的教材是不真实的,但是,这种教材对他们来说,肯定没有他们生动的经验所具有的那种现实性。学生学习这种教材,也并不希望那种现实性;他们习惯于认为教材的现实性,就在于应付课堂问答、上课和考试。这种教材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毫无作用,多少被认为这是当然的事。这种情况产生两个不良的后果:一是平常的经验得不到应该得到的营养,这种经验并不因为学习而更加丰富;二是因为学生习惯于一知半解和生吞活剥的教材,把这种教材装到脑子里去,养成了一种态度,削弱思想的活力和效率。

如果说我们特别详细地讲了消极的方面,这是为了提出积极的措施,使思想有效地发展。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运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使实际生活的情境重现于校内,使学生求得知识和观念,并加以应用,使进步经验向前发展。这样,观念就不是被隔离的,它们并不形成一个孤岛。它们使平常的生活更有生气,更加丰富。知识材料由于能发挥作用和指导行动,从而增添了活力。

虽然我们希望一切教育机关应该有相当的设置,使学生在代表重要社会情境的主动作业中有机会获得观念和知识,并有机会检验这些观念和知识,但是,要所有教育机关都有这种设备,无疑还要经过很长时间。但是,这种情况并不给教师袖手旁观、坚持采用使知识脱离实际的教学法提供借口。每一门的科目的每一次口头答问,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的教材和日常生活的更为广阔、更为直接的经验之间建立相互的联系。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

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的结果好一些,但是学校的教材还是脱离实际的。除偶然外,学生的校外经验仍然处于粗糙的和比较缺乏思想的状况。学生不能利用直接教学的比较准确和比较全面的材料,使校外的经验得到提炼和扩充。直接教学的教材因为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提  要

教学的各个过程,它们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就统一到什么程度。我们谈到思维的方法,这话固然不错,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因此,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第十三章  方法的性质(选)

 

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学校工作有三个主题:教材、方法和行政或管理,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教材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有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和事物及人的世界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即哲学上所谓的二元论。这种思想的一个结论,就是教学方法和教材是不相关联的事情。这样,教材就变成自然界和人类的种种事实和原理的现成的、有系统的分类。而方法就是考虑这种先行的教材怎样能妥善地介绍给学生,给他们的心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考虑学生的心智如何从外部影响教材的方法,以促进教材的掌握。至少,在理论上把心理科学看作独自存在的东西,由此推论出一个关于学习方法的完整的理论,根本不了解方法将用于什么科目。因为有很多对各门教材实际上非常精通的人,他们完全不懂得这些方法,这种事态引起人们的反驳,认为教育学作为学生如何学习的一种方法学是无益的;它只是隐藏教师深刻地和正确地熟悉教材的必要性的掩盖罢了。

但是,既然思维是教材的有指导的运动,直到圆满的结局,既然心智是这个运动过程的深思熟虑的和有意识的阶段,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的看法都是根本错误的。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经过理性的加工,也可这么说,它已经方法化了。动物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分支,代表着我们通常认识的有关动物的原始的和分散的事实,是经过仔细的考察、审慎的补充和安排发现有助于观察、记忆和进一步探究的联系以后取得的。这些事实标志着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出发点。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是材料以外的东西。

从处理教材的个人的观点来看,方法是什么呢?方法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方法不过是材料的有效的处理——有效就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材料达到一个目的。我们能够识别行动的方法,并且单独讨论这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只是作为处理材料的方法存在。方法和教材并不是对立的,方法乃是教材有效地导向所希望的结果。方法和胡乱的和考虑不周的行动是对立的,所谓考虑不周就是不相适应。

方法就是使教材达到各种目的的有指导的运动。方法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经验作为洞察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过程,撇开控制这个过程的进程所作的努力,教材和方法并无区别。只有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所做的事和环境所做的事。

如果我们不仅获得一种经验,而且对这个经验进行思考,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把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我们的对象区分开来。一个人正在吃的时候,他是正在吃食物。他并不把他的动作分成吃和食物。这种对经验的思考产生我们经验了什么和怎样去经验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要给这种区别以名称,我们就采用材料和方法这两个名词。

这种区别为了某种目的是那么自然,那么重要,以致我们非常容易把它看作单独存在的东西,而不看作思想上的区分。于是我们把自我和环境或世界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乃是方法和教材和二元论的根源。就是说,我们假定认知、感觉、意愿等等作用是属于处于孤立状态的自我或心智的东西,这种种作用对独立的材料施加影响。我们又假定,这些孤立地属于自我或心智的东西有它们自己的运动规律,与对象所具有的活动力量模式无关,就是这些规律提供方法。这种看法是荒谬的。这些能力与其说是作用于事物的独立的动作,不如说是环境介入经验而在经验中起作用的途径。总之,经验并非心智和自然界、主体和客体、方法和材料的结合,而是一种无数力量的继续不断的相互作用。

为了控制向前发展的统一的经验的进程或方向,我们在怎样和什么即方法和材料之间在思想上划个界限。虽然在实际的行走、吃和学习之外,没有行走的方法,吃的方法,或学习的方法,但是,动作中有某种要素,这些要素乃是更有效地控制动作的关键。要特别注意这些要素,这些要素乃是更有效地控制动作的关键。要特别注意这些要素,使这些要素更加明显,便于认识,而使其他因素暂时退居次要地位。我们对经验怎样前进有个观念,就能给我们指明为了使经验能比较成功地前进,必须具有什么因素,或改变什么因素。研究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事例,进行了细致的广泛的比较,就有助于掌握各种原因。如果我们把这些原因依次排列,我们就有一套程序方法或技术。

教育上由于把方法和教材孤立起来而产生的一些弊端。首先就是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如果没有供研究的实例,就不能发现方法。方法是从观察实际发生的事物引伸出来的,目的在于使这件事以后发生时结果更好。但是,在教学和训练中,儿童和青年很少有足够机会获得直接的、正常的经验,使教师能从这些经验中引伸出方法或最佳发展的秩序的观念。他们的经验是在受束缚的条件下获得的,所以这些经验不易说明或无法说明经验成功的正常道路。因此,各种“方法”必须由权威方面向教师建议,而不是他们自己明智的观察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方法机械一律,认为对所有儿童可用同一个方法。如果设置一个环境,使儿童在工作和游戏中进行有指导的作业,促进灵活的个人经验,那么所确定的方法将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肯定都有他特有的做事情的方法。

第二,脱离教材的方法。如果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作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有三种可能的途径来建立所缺乏的关系。一是利用兴奋、快乐的冲击和迎合学生的胃口。二是使不注意的学生感到痛苦,用伤害来威胁学生,促使他关心不相干的教材。或者直接投其所好,使他能不说明任何理由就努力工作。我们可以依靠“意志”的直接的压力。但是,这后一种方法只有害怕产生不愉快的结果时才有效果。

第三,使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在正常情况下,学习乃是教材作业的产物和报酬。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学习走路或谈话。他从他的直接活动的结果中学习。教儿童阅读比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使学生专心想着必须学习的一些东西,因而给他造成一种不自然的和紧张的态度。这种方法使他从事各种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或学习其他任何事情,比较成功的方法都是这样。但是,如果教材不能使冲动和习惯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这种教材就不过是专供人学习的东西。学生对这种教材的态度,不过是以为这是必须学习的材料而已。这种情况最难唤起学生活跃和专心致志的反应。在战争中,正面的袭击是消耗军力的,在学习中,正面的袭击消耗还要大。但是,这并不是说要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专心听课。它的意思是学生专心听课,必须有真正的理由或目的,而不是把所学的功课作为专供人学习的东西。如果学生认识到教材在完成某种经验中所占的位置,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了。

第四,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为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不知道有多少课堂,儿童在算术或语法课的答问中,在方法认可的借口下,被迫学习某种预先规定的书面的公式。教师不是鼓励儿童直接投入学习,实验似乎有希望的各种方法,并根据所产生的结果,学习辨别方法的价值,而是认为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可循。他们还天真地认为,如果学生的报告和解释有一定形式的“分析”,总有一天,他们的心理习惯会符合要求。有一种信念认为,教学法就是把教学上可以遵循的配方和模式交给教师。没有别的东西比它给教育理论带来更坏的名声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是把方法看成运用材料得到一个结论的途径的思想的特征。机械呆板则是任何把心理和有目的推动的活动割裂开来的理论的必然结果。

二、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是受目的明智地指导的行动的方法。

所有这些关于过去的知识,有关现行的方法的知识,有关所用材料的知识,都为所谓一般的方法提供材料。有一套长期积累起来的、相当稳定的取得成果的方法,这套方法为过去的经验和理智的分析所认可。一个人忽视这些方法就要承担风险。常常有一种危险,即这些方法变得机械僵化,统治着人们,而不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而自由使用的力量。但是,一个革新家,他取得一个不朽的成就,他的作品并非转瞬即逝轰动一时的偶然事件,他采用许多经典的方法,比他自己和他的批评家看来还要多,他把这些经典的方法作新的用途,从而改造了这些方法。

教育也有它的一般的方法。这种说法用在教师方面比用在学生方面更加明显,要知道,在学生方面也是同样真实的。学生的一部分学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认识。别人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些方法是在相同的获取知识的事例中最有效的方法。这些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个人做事的方法,一点也不对立。相反,一般的方法强化了个人的方法。因为,即使最一般的方法,它和规定的规则之间有着根本区别。后者是行动的直接指南,前者则通过它对目的和手段所提供的启发而间接地发挥作用。换言之,它通过智力而不是通过服从外部强加的命令起作用。即使熟练地用公认的技术的能力,也并不能担保产生艺术的作品,因为艺术的作品也有赖于一个有生气的观念。

如果关于别人所用的方法的知识并不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或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模式,那么,这种知识怎么起作用呢?什么叫做一个含有理智性质的方法呢?以医生为例。没有一种行为比医生的行为更加迫切需要大家公认的有关诊断和治疗的知识。但是,各种病例毕竟只是类似,不是完全相同。现有的治疗方法尽管为大家所公认,但是要运用得法,必须适应特殊病例的要求。因此,大家公认的治疗方法给医生指明他自己应该独立进行什么研究,应该尝试什么措施。这些方法是进行调查研究的立足点;通过提出要特别考察什么问题,对某特殊病例的特征的调查,可以节省不少精力。医生本人的态度,他自己处理和他有关的情境的方法(个人的方法)并不从属于方法的一般的原理,相反,方法的一般原理可以促进指导个人的方法。这个例子表明,心理学方法的知识,和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主义的方法对教师有什么价值。如果采用这些方法,不顾他自己的常识,不了解他必须应付的情境,这些方法比没有还糟。但是,如果他获得了这些方法,在估量他所从事的独特的经验的种种需要、办法和困难时,在思想上有所帮助,那么它们就有了建设性的价值。总之,正因为一切取决于他自己的反应方法,许多事情取决于他在做出自己的反应时,在多大程度上能利用他人的经验所得来的知识。

无论是小学生或是大学生,如果认为向他们提供一些方法的模式可以在获取知识和解释问题时照着做,那就陷入自欺的行为,会产生可悲的后果。无论什么事,一个人必须自己作出反应。别人在类似的事例中所采用的标准化的或一般的方法,特别是已经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所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价值还是有害,要看它们使人作出个人的反应时是更加明智,还是诱使他不去使用他自己的判断。

如果我们关于思维的创造性的一番话,似乎过分紧张,要求受过很多教育的人才能做到,非平常人所能及,那么,困难就在于我们受到迷信的压力。我们提出了一个一般心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人人都相同的求知的方法。然后我们又认为各个人的心智在分量上是不同的。我们指望平常的人做平常的事,只允许超常的人有创造能力。平常的学生和天才学生之间的区别,在于平常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但是,这种一般心智的概念纯属虚构。一个人的能力怎样和另一个人的能力在数量上进行比较,并不是教师的事。这种比较和教师的工作无关。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心智、个人的方法和创造性(这些都是可以调换的名词)表示有目的的或有指导的活动的性质。如果我们照这个信念去做,即使按传统的标准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创造性。如果我们把一个所谓统一的一般的方法强加给每一个人,那么除了最杰出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碌碌庸才。如果用不同于大众这一点来衡量创造性,就会使他们成为怪僻之辈。所以,我们扼杀多数人的特异品质。而除少数例外(如达尔文),我们又用不健康的品质去影响少数天才。

三、个人方法的特征

认知方法的最一般的特征也是反省思维的情境的特征。它们是:问题;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暗示或观念的提出和说明;实验应用和检验;结论或判断。至于一个人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的特殊要素,最终可以在他们天赋倾向和后天的获得的习惯和兴趣中发现。一个人的方法由于他的原始本能的能量、他过去的经验以及他的爱好和别人不同,因而他的方法也不同(这种差别是正当的)。凡是对这些问题有过研究的教师,都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并将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学生所作出的反应,帮助他们指导这些反应,以取得更大的效果。有关儿童研究、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的知识,可以补充教师个人对学生的了解。但是各种方法永远是一个人个人的事情,个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没有一个目录可以把它们罗列完整。

但是,可以提出几种态度,它们在有效地、理智地处理材料的各种方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态度是:虚心、专心和责任心。

1.虚心。兴趣就是对某种行动有所分担、有所参与、有所袒护。所以偏心是伴随兴趣而来的。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要养成一种态度,积极欢迎从各方面来的暗示和有关的知识。预见的目的是变化中的情境发展的因素。这样的目的是控制行动方向的手段。所以它们从属于情境,而不是情境从属于这些目的。它们并不是每一件事必须屈从,并为之牺牲的结局。预见的目的是指导情境发展的手段。虚心就是对于有助于了解需要解决的情境和决定行动结果的任何考虑都能够接受。智力的发展必须不断扩充视野,形成新的目的和新的反应。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积极的意向,欢迎那些迄今为止属于异己的观点,没有考虑改变现有目的的积极的愿望,那是不可能的。保持生长的能力就是虚心接受意见的一种报酬。顽固不化,抱有成见,最大的坏处就是抑制发展,使心灵没有接受刺激的机会。所谓虚心,就是保持孩子般天真的态度;而胸襟闭塞,就是在理智上未老先衰。

过高的期望程序的一致和过度要求迅速取得表面的结果,是学校中虚心态度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教师不允许和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应付所发生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设置障碍。但是,教师所以热衷于呆板的方法,其主要原因也许是因为用了呆板的方法能够取得迅速的、可以确切计量的和正确的结果。教师急于要求学生给他“答案”,是他们热衷于采用刻板的和机械的方法的主要原因。教师喜欢采用强迫的方法和高压的方法起于同样的根源,对学生的机灵、多样的理智兴趣产生同样的结果。

采取一种被动态度,愿意让经验积累、深入和成熟,这就是发展的本质。结果(表面的答案或解决方法)也许可以加速,但过程也许不能强制。过程的成熟需要时间。如果所有教师认识到教育成长的标准是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而不是提出一些正确的答案,那么教学上发生的变化,不下于一场革命。

2.专心。专心就是心智完整。如果能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地学习教材,就能养成专心的习惯。如果学习时分心,不集中注意,就要破坏专心的习惯。

理智的完整性、诚实和真挚,这种特性实际上是主动反应的品质而不是有意识的目的。当然,有意识的意图,能够养成这些品质,但是很容易流于自欺的行为。人的欲望都急于求得满足。如果别人的要求和愿望,禁止这些欲望直接表现,它们就容易被压抑,堕入隐蔽和深层的渠道。完全屈服别人,全心全意接受别人所要求的行动是不可能的。结果可能是有意的反抗,或者有意的设法欺骗别人。但是,比较常有的结果是兴趣混乱和分散,他自己的真实意图何在,也受愚弄。他好像同时要侍奉两个主人。一方面,他的社会本能强烈希望讨好别人并得到他们赞许;另一方面他所受的社会训练,他的责任感和权威观念,以及担心受罚,这一切又都使他半心半意地努力服从教师的命令,注意学校的功课以及学校的任何要求。和蔼可亲的学生要做到教师希望他们做的事。学生也意识到他有意这样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欲望。只是这些愿望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罢了。要学生注意和他的欲望敌对的东西是使人厌烦的;不管他有意识的欲望是什么,他的潜在的欲望决定他主要的思想进程和更深的情感反应。他的心思离开名义上的课题,专心于内心比较喜欢的东西。结果是一贯的注意分散,表现出欲望的表里不一。

如果一个学生有意识地尝试(或者做出尝试的样子)注意一件事,而他的想象却在无意识中自发地注意和他兴趣更相投合的事情,那么,直接可用的思维能力的损失是明显的。对智力活动效率的更加微妙、更加持久的削弱作用,是养成自欺的习惯和对现实的模糊认识。对现实采取双重的标准,一个是对于我们自己私人的或多或少隐蔽的兴趣的标准,另一个是对于公共的和大家公认的兴趣的标准。这种双重标准对我们多数人来说,有碍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完全状态。同样严重的是造成有意识的思维和注意与冲动性的盲目爱好和欲望之间的分裂状态。对于教材的反省学习乃是勉强的,半心半意的,注意力游移不定。他所注意的事情是未经公开承认的,因而在理智上是违法的,学习这些东西是暗地里偷着做的。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从事有目的的探究,使反应有条理,而这方面的训练是缺乏的;更有甚者,他最关切的事情和最合志趣的想象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集中在欲望最爱好的东西上)变成偶然的、隐蔽的。这些想象活动都不是教师所承认的。它们不能因考虑后果而得到纠正,而是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种心理分裂情况,一方面从事大家承认的、公共的和对社会负责的事情,另一方面又纵容私人的、不守规章的和受压制的思想活动。产生这种心理分裂的学校环境是不难发现的。有时所谓“严格训练”,即外面的强制压力,就有这种趋势。用所做的事情以外的奖赏作为动机,也有同样的后果。一切使学校教育仅仅成为预备工作的做法也有这种倾向。教育的目的不是学生目前所能理解的,必须借用其他力量使他注意所布置的作业。这种做法虽然能获得一些反应,但是没有被罗致的学生的欲望和爱好,必须寻找其他出路。过去强调活动技能不用任何思考的练习,这种练习没有目的,只是养成机械的技能,其危害也同样严重。自然憎恶心理的真实。教师们想一下,当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在目前的活动中找不到出路时,这种思想和感情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这种思想和感情可以暂时搁置起来,或者只要冷淡下来,这就不成为重要问题。但是,这种思想和感情并不就此消失;它们也不就此搁置起来;除了有关的作业以外,它们也不就此被压制。它们沿着它们自己的混乱无序和未经训练的途径前进。学生心理反应中天赋的、自发的和有生命力的东西得不到利用和检验,所养成的习惯使这些心理反应越来越不适用于公开的和大家承认的目的。

3.责任心。责任心作为理智的态度的一个要素,指的是事先考虑任何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后果,并且有意承受这些后果的倾向。所谓承受这些后果,意思是考虑这些后果,在行动中承认这些后果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同意。我们知道,观念本质上是解决困难情境的观点和方法,是影响反应对未来的预料。往往有人同意一个报告或相信别人所暗示的真理,而对这个报告或真理的含义并没有经过考虑;对由于他同意而必须承担的义务仅作过粗略的和表面的研究,因而所谓观察和认识,相信和同意,不过怠惰的默认外部所提出的事情的名称罢了。

如果学校设置少量的情境,使学生能运用智力解决问题,获得一些真实的信念,就是使自己与事实和所预见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一致起来,那么,在教学中少给学生一些事实和真理就要好得多。学校科目过分复杂,课程和功课过分拥塞,所产生的最永久的恶果并不是随之而来的忧心忡忡、神经紧张和肤浅的理解(尽管这些后果是严重的),而在于不能使学生理解真正认识一件事和真正相信一件事的含义。理智方面的责任心就是在这方面有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只有通过进一步探究所理解的事物的意义,并根据这种意义见诸行动的实践,才能树立起来。

提   要

方法就是经验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发展的途径。因此,方法从观察经验的进程得来,在这种经验中,个人的态度和举止与所学习的教材之间,并无有意识的区别。认为方法是某种孤立的东西,这种设想和心智及自我与事物世界隔离的观念相联系。这就使教学和学习成为形式的、机械的和强制的。虽然方法是个别化的,但是由于从先前的经验所得来的智慧储备,由于有时所学习的材料具有普遍相似之处,所以对完成经验的正常进程可以辨别出若干特征。用本人的态度来表达,优良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特征:直截了当的态度,灵活的理智兴趣或虚心的学习意志,目的的完整性和承担包括思维在内的个人活动后果的责任心。

 

第十四章  教材的性质(选)

 

一、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

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这句话需要联系学校教学的材料和组成课程的科目,这样可以表达得比较具体些。我们的定义应用于读、写、算、历史、自然研究、绘画、唱歌、物理、化学、外语等等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归根到底,教师所能做的一切在于改变刺激,以便反应尽可能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智力的和情绪的倾向。显然,学校课程的各门学科或教材和提供环境的事有密切的联系。另一点是,需要一个社会环境,使所养成的习惯有意义。在我们所说的“非正规教育”中,教材直接包含在社会交往的情境之中。这就是一个人所联系的人所做的和所说的事物。这个事实给了我们一个线索,去了解正规的或有意进行的教育中所用的教材。

我们所以有意识地讲述群体生活,吸取其最为重要的意义,并使之系统化,条理清楚,主要的动机正是在于教育年轻一代,以延续群体生活的需要。这种选择、表述和组织的工作一旦开始就永无止境。书写和印刷的发明给这一工作以巨大的动力。最终,学校中学习的教材和社会群体的习惯和理想之间联系的纽带被伪装以至掩蔽。两者之间的连结变得那么松散,往往显得好像彼此毫无联系;好像教材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的知识,好像学习仅仅是为教材自身而去掌握它,而不考虑任何社会价值。既然为了实际的原因反对这种趋势极为重要,所以我们理论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这种易被忽略的联系明白易晓,并且详细表明学校课程的主要成分的社会内容和作用。

从教师和学生的观点来看,有几点需要考虑。对教师来说,教材中的知识远远超过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重要的问题在于提供明确的标准,使他明白未成熟的学生的粗糙的活动所具有的许多可能性。1.学校中的教材,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这种教材,把要永久保存的文化的重要成分以有组织的形式明白地向教师提出,以免在意义没有经过标准化时,徒然沉溺于无计划的努力,而一无所得。2.教师如果了解过去的活动的结果所获得的许多观念,他就能够领会儿童表面上属于冲动性的和无目的的反应的意义,并提出必要的刺激,引导这些反应有一定的价值。有组织的教材,代表着和儿童的经验相类似的许多经验的成熟产物,这些经验包含同一个世界,也代表着和儿童所有相类似的许多能力和需要。这种教材并不代表完美无缺或一贯正确的智慧;但是,它是可以自由支配以增进新经验的最好的教材,至少在某些方面超越现有的知识和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成就。

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儿童的经验并不是表面现象,而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公式化、定型化和系统化的教材即书本中和艺术作品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成人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不牢记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乃是在使用课本和许多其他先前存在的知识的表现形式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

正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和学生对教材的态度是多么不同,所以教师非常需要懂得人类天性的具体的素质和功能。教师实际提出的材料,只是学生可能提出的东西。就是说,教师已经知道的事物,在学生方面只是正在学习的事物。所以,双方的问题是根本不同的。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他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而学生的心思,自然应该用在正在学习的题目上,而不用在它自身。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说法就是: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习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教师仅有学问还是不够的。事实上,除非教师的习惯态度关心教材和学生本人的经验的相互影响,否则,教师的学问或他所熟练掌握的教材,孤立地看,它的某些特点反而有碍有效的教学。第一,教师的知识无限制地超出学生认识的范围。它所包含的原理超出未成熟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这种知识本身不能代表学生活生生的经验世界。第二,一个有学问的人对材料的组织方法,不同于一个初学者对材料的组织方法。有人认为儿童的经验没有组织,是由孤立的片断所构成,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但是,儿童经验的组织和他的直接的实际兴趣中心有联系。例如,儿童的家乃是他的地理知识的组织中心。他自己在本地的行动,他的国外旅游,他的朋友们的故事,给他提供多种纽带,把他的一桩桩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但是,地理学家的地理和已经发展了这些小经验的含义的人的地理,是在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而不是根据和他的家、他的身体运动以及朋友的关系组织起来的。对一个有学问的人来说,他的材料是广泛的,经过精确地界说的,而且是逻辑地相互关联的;对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说,他的材料是不固定的、局部的,而且是通过他个人的作业联系起来的。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所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须懂得教材,还须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二、学生的教材的发展

在学生的经验中,教材的发展根据事实可以分成三个相当典型的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现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学生熟悉了事物,就表明他已掌握材料。在第二阶段,这种材料通过别人传授的知识,逐步地得到充实和加深。最后阶段,材料更加扩充,加工成为合于理性的或合于逻辑的有组织的材料——掌握这种材料的人,相对地说,就是这门学科的专家。

1.人们最初的认识,最根深蒂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计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对待人等等,不可胜数。通常有种倾向,把适应一种目的的本能的动作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知识。这个倾向虽然并不合理,但足以证明有一种强烈的倾向,把对行动手段的明智控制和知识等同起来。学究式的知识的概念除了用科学方法系统地提出的事实和真理以外,其他概不过问。在这种概念影响下,教育上不承认原始的或最初的教材总是一种主动的行动,包括身体的运用和材料的处理;学校的教材和学生的需要和目的脱离,仅仅变成供人记忆、在需要时背出来的东西。恰恰相反,如果承认教材的自然的发展进程,就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技艺和作业构成课程的最初阶段,它们相当于知道怎样实行去完成目的。

通常用来表明知识的词语都还保存着各派哲学已经丧失了的与行动的能力的联系。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地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库,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的实验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是远离行动的。

用明智的方法对付事物就能熟悉事物。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就是我们经常要用的事物。例如椅子、桌子、笔、纸、衣服、食物、刀和叉等寻常的东西。按各人职业的不同,它们又分化为许多更为特殊的东西。熟悉一词所暗示的具有亲密和感情含义的对各种事物的知识,是从为了一个目的使用这些事物中而产生的。我们经常对一个事物有所行动,就能预料这个事物将有何动作,有何反应——这就是熟悉的意义。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有所准备;它不会乘我们不备,突然捉弄我们。这种态度使我们有一种兴趣相投或友好的感觉,以及舒坦和有所启发的感觉;而我们所不习惯对付的事物,便感到是陌生的、不相干的、冷淡的、遥远的和“抽象的”。

2.但是,以上对第一阶段的知识的详尽叙述,可能会引起误解。这个阶段的知识实际上包括我们一切不是通过审慎的专门研究而获得的知识。各种形式的有目的行动,既包括对付事物,也包括应付人。我们须使相互沟通的冲动和与人往来的习惯,适应于保持和别人有成效的联系;很多社会的知识就自然增长起来。一个人通过这种相互沟通,能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他们讲述自己的经验,也讲述他们听来的经验。一个人如能注意这种沟通,别人的事情也就能成为他自己的经验的一部分。我们和别人的种种积极的联系,成为我们自己的事务的密切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不可能划清界线,使我们能说:“我的经验在这里终了;你的经验在那里开始。”我们参与公共的事业,别人把他们参与这个事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经验立即和我们自己因做特殊的事情所得的经验混成一体。耳和眼或手一样,都是经验的器官;眼可以用来阅读不在眼前发生的事情的报告。在空间和时间上离开我们很远的东西和我们能嗅、能拿的东西,对我们行动结果的影响完全一样。这些东西都真正和我们有关,因此,任何有关它们的记载,如能帮助我们应付目前的事情,都属于个人经验的范围。

这种材料通常称为信息或情报。沟通在个人行动中所占的地位,为我们估量这种信息资料在学校中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这种信息资料是否从学生所要解决的某一问题自然地产生?它是否符合学生更直接熟悉的知识,从而增加它的功效,并加深它的意义?如果信息资料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它便具有教育意义。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

但是,这两个条件在理论上规定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就不那么容易满足。近代相互沟通的范围的扩充;熟悉遥远天空星球和以往历史事迹器械的发明;印刷、记录和传播信息——有真有伪——的工具的降价,这种种事实创造了大量相互交流的知识材料。用这种材料去压倒学生,使他应接不暇,是很容易的;而要把这种材料引进他的直接经验中去,就不容易了。这种材料往往另成一个奇异的世界,恰好压在个人熟悉的世界之上。学生唯一的问题是为了学校的目的,为了背书和升级,才去学习这个奇异世界的构成部分。在今天大多数人看来,知识一词的最显著含义不过是指别人所确定的许多事实和真理;就是在图书馆书架上一排排地图、百科全书、历史、传记、游记、科学论文里面的材料。

这些给人深刻印象的、卷帙浩繁的材料,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人们对于知识本身的性质的观念。书中所载的叙述、命题,贮藏着积极地对付各种问题所获得的知识,他们把这些叙述和命题自身看作知识。知识的记录本是探索的结果和进一步探索的资源,但是人们不顾知识记录所处的这种地位,把它看作就是知识。人们的心灵成为它先前战胜环境的战利品的俘虏;他们不把这些战利品作为战胜未知事物的武器,却用来固定知识、事实和真理的意义。

把知识和记述信息的命题混为一谈,如果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免不了这种看法,那么,这同一理想几乎已经统治着教学领域,就不足为怪了。学校的“课程”大半由分散在各门学科的信息所组成,每门学科又分成若干课,把积聚的知识材料分割成一连串片断教给学生。在17世纪时,这种积聚的知识材料还不多,所以人们提出了掌握全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的理想。现在,知识材料积聚得那么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掌握,这一点是很明显的了。但是,教育的理想还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对每一门学科,或者至少对所选择的一组学科,都要获得一点信息,这仍旧是从小学以至大学课程编制的一个原则。把比较容易的部分安排在前几年教,比较困难的部分安排在后几年教。

许多教育者埋怨,知识并不成为品性的一部分,也不影响行为;他们反对强调记忆的工作,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兢兢业业专找“事实”,反对热衷于过分微细的区别和没有理解的法则和原理。凡此种种都是从以上所说的情况而来的。主要地是间接的知识,别人的知识,往往变成仅属字面上的知识。我们并非反对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沟通信息,必须运用言词。但是,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种知识的作用,不过唤起机械的反应,只能运用发音器官重复别人的话,或用手写字或做“算术”。把知识告诉一个人,他就获得间接知识。这就使他掌握有效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使得寻求解答和解决问题本身更有意义。资料性的知识就是一个人处于疑难的情境时可以依靠的已知的、确定的、既成的、有把握的材料。它是心灵从疑难通往发现的一座桥梁。它具有一个知识经纪人的作用。它把人类以往经验的最后成果压缩精简,记录成可用的形式,作为提高新经验的意义的工具。

三、科学或合理化的知识

科学是最独特的形式的知识的名称,它在程度上代表完美无缺的知识成果——知识的极致。在某一特定情况,所认知的事物是可靠的、无疑的、确定的、已经处理过的事物;是我们用以思考的事物,而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物。就其高尚的意义讲,这种知识不同于意见、猜测、思索和纯粹传说。在知识中,事物都是确定的;它们就是这样的,不是含糊不清的。但是,经验使我们认识到,教材的理智的确定性和我们的确定性,两者有所区别。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来倾向于信仰,轻信是很自然的。未经训练的心灵,不喜欢悬而不决和理智上的犹豫,它倾向断言。未经训练的心灵,喜欢事物不受干扰,固定不变,并且,没有适当的根据,就把它们视为已经确定的事物。熟悉、大家称赞与欲望相投,很容易被用作测量真理的标准。无知使人易犯固执己见的和流行的错误,这种错误对于学习来说是比无知本身更大的敌人。这就使得苏格拉底宣称,意识到无知便是有效的爱智的开始。笛卡尔也说,科学产生于怀疑。

有一件事实我们已经详细讨论过,就是材料和观念有无价值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材料和观念自身不过是试验性的和暂时性的。我们偏爱不成熟的认可和断言,嫌恶悬而不决的判断,这种偏爱和嫌恶,都是我们自然倾向于缩短试验过程的标志。我们对于表面的和目光短浅的直接应用感到满足。如果这种应用结果略能满意,我们便心满意足,以为我们的假设已经证实。就是遇着失败,我们也往往不归咎于自己材料和思想的不适当和不正确,而是归咎于自己命运不好和环境的作对。我们不能把所得的恶果归咎于自己计划的错误,归咎于对情况未作全面的探索(如能对情况作全面的探索,就能获得修改计划的材料和扩大探索的促进因素),却归咎于不愉快的命运。我们甚至不顾结果如何,以坚持墨守我们的观念而自豪。

科学是人类防止这些自然倾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恶果的工具。科学由人类缓慢地设计的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所构成,在思考的程序和结果可以试验的情况下,人们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从事思考。科学是人为的(是获得的技术),不是自发的;是学科的,不是天生的。因为这个事实,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价的地位;也因为这个事实,产生了威胁着正确利用科学的危险。一个人没有养成科学的精神,他就没有人类为有效地指导的思考所设计的最好的工具。这种人不但不能利用最好的工具从事研究和学习,而且不能理解知识的丰富意义。因为他不懂得划分意见和认可同公认的信念和特征。另一方面,科学标志着在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条件下完善的知识,这个事实,使科学研究的结果自身远离平常的经验——这种远离经验的性质通常称之为抽象。当这种孤立状态见于学校教学的时候,科学知识甚至比其他形式的知识更加面临提示现成教材所带来的危险。

科学曾经被解释为探索和试验的方法。初看起来,这个定义似乎与作为有组织的或系统化的知识的流行的科学概念是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只是表面上的;当通常的定义完善的时候,这种对立就消失了。把科学划分出来的不是一般的组织,而是用适当的经过检验的发现的方法所产生的那种组织。一个有能力的农民,他的知识是系统化的。他的知识是根据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是通过实践组织起来的。作为知识的组织(即经过适当地试验和证实而组成的知识),对根据使谷物丰收和牲畜成长等知识的组织来说,不过是偶然的结果。但是,科学的教材,它是特别根据有成效地进行的发现的事业和认识作为专门的事业而组织起来的。

参考科学所具有的确信的性质便可明白上面所说的话。这是合理的确信——有逻辑的保证。所以,科学的组织的理想是,每一个概念和叙述都须是从别的概念和叙述而来,又须能引到别的概念和叙述上去。各种概念和命题互相包含,互相支持。这种“引出后面,证实前面”的双重关系,就是所谓逻辑的和合理的意义。我们平常对于水的概念更适合于水的平常用法,如用来喝、洗物和灌溉等等。但是化学家把水描述为H2O,从它在研究中的地位和应用的观点来看,实较优胜。化学家这样叙述水的性质,能把水和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联系起来,向了解水的性质的人指出这种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这种知识和有关事物结构的知识的其他部分有何关系。严格地说,化学家这样说并未指出水的客观的关系,与我们说水是透明的,流动的,没有味道,没有臭味,能解渴一样。我们说水有种种关系,化学家说水的成分是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合成的,这两种说法同样准确。但是为了指导发现以证实事实的特定目的,后一种关系是基本的。一个人愈强调组织作为科学的标志,他就愈要承认方法在科学的定义中居于首位。因为,方法能说明科学所以成为科学的那种组织。

四、教材的社会性

即使极其重要的知识也有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即使与各种真实的问题有关,并为种种目的所激发的材料和观念,也有广度和深度的差异。因为各种目的的社会范围,以及各种问题的社会的重要性,也存在差异。由于有许多可能的材料供我们选择,所以在教育上(特别是除了最专门化的以外的各个阶段)应该采取一个社会价值的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切信息和系统化的科学材料都是在社会生活的条件下产生的,都是用社会的方法传递的。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这类材料对养成现在社会各个成员的倾向和提供他们的才能,具有同等的价值。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美好。除此以外,在规划课程时,必须把要素放在第一位,把精炼放在第二位。凡是在社会方面最基本的事物,换言之,凡是和最广大的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经验有关的事物,就是要素。至于代表特殊群体和专门职务的需要的事物,就是第二位的。有一句话含有真理,就是,教育首先必须是人类的,只是随后才是专业的。但是,说这句话的人,常常把人类这个名词理解为仅仅指非常专门的阶级,即保存以往古典传统的学者阶级。他们忘记了教材须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有联系才是人类化的教材。

维持民主主义社会尤其要依靠用广泛的人类的标准来编制学校的课程。如果选择教材的主要势力,对于群众的教育,根据狭隘的功利的目的,而对于少数人的高等教育,则按照特别有教养的阶级的传统,那么,民主主义是不能兴旺的。有人认为初等教育的“要素”就是呆板的读、写、算三门,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不懂实现民主主义的理想所需要的要素。他们不知不觉地假定,对极大多数男男女女来说,所谓“谋生”,必然表明这些人所做的事是不重要的,不是自由选择的,不能使当事者高尚的;他们所做的事的目的,他们自己是不认识的,他们进行的工作是为了金钱的报酬而受别人指挥的;要为大量的人预备这种生活,而且只是为了这个目的,教他们读书、写字、拼法、计算的机械的效率,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肌肉的灵巧敏捷,就是所谓“要素”了。这种情况也把缺乏教养传染给所谓的自由教育。它们意味着在牺牲由关心普通人类最深刻的问题而得来的启迪和训练的情况下,赢得一种寄生的教育。承认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课程必须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从事的观察和传授的知识,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

提  要

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所谓社会生活的连续性,就是说,在这些意义中有许多是过去的集体经验贡献给现在的活动。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这些因素在数量上和意义上也随之增加。对这些材料需要加以特别的选择、表述和组织,使它能适当地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是,正是这种过程往往提出一种教材,以为离开教材促使年轻人认识他们现在经验中所含意义的作用,教材自身就有价值。特别是教育者易受诱惑,以为他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掌握和复述指定的教材,不考虑把教材组织到作为发展中的社会成员的学生的活动中去。如果学生开始学习的东西是有社会根源和应用的主动的作业,通过把更有经验的人所传授的观念和事实吸收到他自己更为直接的经验中去,然后进到所包含的教材和法则中的科学的洞察力,这样,我们所主张的积极的原理就得到维护了。

 

第十五章  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选)

 

一、主动的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

过去一个世纪学校课程经过了很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由来,一部分是由于教育改革家的努力,一部分是由于研究儿童心理的兴趣的提高,一部分是由于学校教学的经验。从这三方面来的一个教训,即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近代心理学已经用复杂的本能的和冲动的倾向,代替旧理论关于普通的和现成的官能的主张。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有的时候,人们采取游戏、竞技和建造作业,只是为了以上这些原因,强调解除“正规的”学校功课的沉闷和劳累。但是,没有理由只是采用游戏和建造作业作为愉快的消遣。心理生活的研究表明,探索、操作工具和材料、建造、表现欢乐情绪等先天的倾向,具有基本的价值。如果这些本能所激起的种种练习是正规的学习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便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的人为的隔阂因之减少,能供给种种动机,使学生注意有显著教育作用的各种材料和过程,并能使学生通力合作,了解知识材料的社会背景。总之,学校所以采用游戏和主动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临时的权宜之计和片刻和愉快惬意。没有一些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所谓有效的学习,就是知识的获得是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应付学校功课的结果。讲得更具体些,游戏和工作完全和认识的第一阶段特征相应。这一阶段认知的特征是学习怎样做事和熟悉所做的事情和过程。

儿童在校外的时候一般总是在游戏和工作。这个事实在许多教育者看来,无疑是一个理由,它说明了儿童在校内的时候,为什么应该做与校外根本不同的事情。学校里的时间很宝贵,似乎不应该用来重复做儿童无论如何肯定要做的事情。在有些社会条件下,这个理由是有力量的。例如,在开拓的时代,校外的作业能提供明确的和有价值的理智的和道德的训练。另一方面,有关这些作业的书籍和其他资料很少,并且难于得到;这些书籍和资料是当时狭隘和原始环境的唯一排遣的工具。无论哪里,只要有这种情况,主张学校活动集中在书籍上,就是有一番道理的。可是,在大多数现代的社会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特别在城市里,青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反教育的。禁止童工是社会的责任,这件事实就是这一点的证明。另一方面,现在印刷品很便宜,普遍流通,一切求知识的机会又很多,所以旧式的钻研书本的工作远没有过去那么有力量了。

但是,不要忘记,在大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一个副产物。这种结果是偶然的,不是主要产物。因此,所得到的教育发展多少也是出于偶然的。很多工作都具有现在工业社会的缺点——这种缺点几乎是青年正当发展的致命伤。游戏往往既重复和肯定成人生活环境中的优点,也重复和肯定成人生活环境中的劣点。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如果仅仅在学校采用游戏和竞技、手工和劳作,这还不够。一切还看我们怎样运用它们。

二、可用的作业

稍稍看一下学校已经采用的活动的项目,就表明我们手边有一个多么丰富的领域。学校里的手工,有用纸的,有用硬纸板的,有用木料的,有用皮革的,有用布的,有用纱线的,有用粘土和沙的,有用金属的,有时用工具,有时不用工具。采用的制作法,有折迭、切割、穿刺、测量、浇铸、做模型、制作图案、加热、冷却,以及锤、锯、锉等特有的操作方法。作业的方式也很多,除了无数种的游戏和竞技以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书籍装订、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具有社会目的(不是仅仅作为练习,以获得为将来应用的技能)的主动作业。

教育者的问题在于使学生从事这样一些活动:使他们不但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在工作中发现即时的满足,以及预备为后来的应用,同时,所有这些效果都应从属于教育——即从属于智育的结果和社会化倾向的形成。这个原则表示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这个原则排除某些做法。按照明确的指示和命令进行的活动,或复制现成的模型,不许有所更改,这种作业也许能养成肌肉的灵巧,但是并不要求认识目的和说明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许人运用判断力选择活动的方法并使方法适应要达到的目的。这种错误不仅见于特别称为手工训练的作业,并且见于很多传统的幼儿园的练习。此外,做错的机会也是一个附带的条件。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情,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要限制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限度,并强迫学生使用远离复杂的生活情境的方法,以致学生所学得的能力毫无用处。诚然,儿童往往过分夸大他们做事的能力,选择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设计,但是,能力的限制也是一件要学的事情;和别的事情一样,也要通过体验事情的后果才能学到。儿童从事过分复杂的设计,将会胡乱对付,把事情弄糟,不仅造成粗糙的结果(这还是小事),而且学得粗糙的标准(这倒是大事),这种危险是巨大的。但是,如果学生在相当时期还看不出他的成绩不好,从而受到刺激,去尝试可以使他的能力完善起来的练习,这便是教师的过错。同时使学生保持创造的和建设的态度,较之使他从事太细小和规定太严的活动,以求得外表上的完备,更为重要。对一件复杂的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以内,可以要求某些部分做到准确和精致。

不自觉地猜疑学生本来的经验,因而过分使用外部的控制,不但见于教师的命令,也常见于教师供给他们的材料。学校的实验室、手工工场,都怕把原料供给学生。要求所给学生的材料是经过别人用心弄得完备的材料。学校中的书本学习有这种要求,现在这种要求也见于主动的作业所用的材料。这种经过别人加工过的材料能控制学生的操作,以便避免错误,这是确实的。但是,要想学生运用这种现成的材料,就可以获得造成这种材料原来的智力,那是错误的。只有从粗糙的材料做起,经过有目的地使用,学生才能获得包含在完成了的材料中的智力。在学校实践中,太重视成形的材料,导致过分夸大数学的特性,因为学生运用物质的东西,能从大小、形式和比例的问题以及从此引伸出来的关系,使他的智慧得到好处。但是,只有在作业中提出目的,要求学生这种数学特性,学生按照目的行动,认识这些特性,才算了解这些特性的意义。学生作业的目的愈合于人性,或者愈与日常经验所要求的目的相近,学生的知识就愈真实。如果学生活动的目的仅限于数学的特性,学生由此获得的知识就不过是技术性而已。

我们说主动的作业首先应该注意全体,这是同一个原则的另一种提法。但是,教育的目的注意整体,而不是物质的事情。从心理方面说,学生能注意整体,依赖于他对作业有兴趣;整体是指性质而言,是说作业的情境具有完整的感染力。如果不顾目前的目的,太偏重于养成有效的技能,在设计练习时,往往就会脱离作业的目的。实验室的工作不过是一些准确的测量工作,目的在于获得有关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的知识,而不去联系那些使这种单位显得重要的种种问题;或者是一些使学生能熟练使用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技术的获得与发现和试验的目的毫不相干,而只有通过发现和试验才能使技术具有意义。幼儿园的作业不过是用来给儿童有关立方体、球体等等的知识,和他们养成某种使用材料的习惯(因为每件事情都是“一点不错”地照做),至于缺乏比较切合生活经验的目的,有人以为可通过所用材料的所谓“象征主义”来补偿。至于手工训练,则变成一系列安排好的指定作业,使学生依次掌握一件件工具和关于建筑物的各种要素——例如各种不同的接合——的技术能力。主张这种教法的人辩解说,学生必须知道怎样应用工具,才能对付实际的制作——他们认为学生不能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怎样应用工具。

学生作业情境的发展,使他了解其中的作用,对目的来说,就构成一个“整体”。由于不了解这一点,在关于简单和复杂的教学中,常常发现错误的见解。在研究一门学科的人看来,简单的东西是他的目的——无论执行的过程多么复杂,他都要利用材料、工具或技术过程。有了统一的目的和集中注意作业的细节,在活动过程中所应考虑的许多要素也就觉得是简单的事情了。有了统一的目的,对于每个组成部分,就根据它在整个作业中的作用,赋予它一个单一的意义。一个人在做完全部过程以后,组成的特性和关系就是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它自己的一定的意义。上面所说的错误的见解,是从专家的观点着想。在他看来,要素是独立存在的,把要素和有目的的活动分开,授予初学者,以为这就是“简单的”东西。

但是,现在要从积极方面来讲。主动的作业代表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什么研究。除开这个事实以外,主动的作业在教育上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人类基本的共同的事务集中于食、住、衣、家具以及与生产、交换和消费有联系的工具。这些东西代表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这种事情接触到本能的深处;它们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

学校的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等活动,就是把上面所说的人类基本事务引用到学校课程中去。如果指责这些活动仅有谋生糊口的价值,那就失去其本意了。倘若广大群众常觉得他们所从事的工业职业不过是因为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忍受的灾难,这不能归咎于职业,只能归咎于这种职业所处的情况。当代生活中经济因素的日益重要,更有必要使教育揭示职业的科学内容和它们的社会价值。因为,在学校中进行的作业不是为了金钱的报酬,而是为了作业的本身的内容。学校的作业摆脱了外部的联系和工资的压力,能够供给本身具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经验;这种作业在性质上真正是具有使人自由的作用的。

例如,园艺的教学并不需要为了培养未来的园林工人,也不是用来作为舒适的消遣办法。园艺的作业为了解农业和园艺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在社会组织中所占的位置,提供了一个研究的途径。在用教育的方法加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园艺的作业,能借此研究有关生长的事实、土壤化学、光线、空气和水分的作用,以及有害的和有益的动物生活等等。在初学植物学时,没有一件事不能和关心种子的生长生动地联系起来。这样的材料不是属于称之为植物学的特殊的研究,而是属于生活的,并且和土壤、动物生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具有自然的联系。当学生长大时,就能不受原来对园艺的直接兴趣的支配,看出为了发现的目的而可以进行研究的各种有兴趣的问题——例如有关植物的萌芽和营养、水果的生产问题,从而过渡到周密的知识性的研究。

以上说明当然也可以应用到别的学校作业上,如木工、烹饪以及本章所列举的其他各种作业。应该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各门科学都是从有用的社会作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物理学就是慢慢地从应用工具和机械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如力学,英文的原意可以证明它原来是和机械有关的。杠杆、车轮、斜面等等,便是人类最早的知识方面的伟大发现。这些发现虽然是在寻找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的过程中发生的,但仍然是知识方面的发现。上一个世代电学方面的巨大发展是和电力在交通运输工具、城市和家庭的照明以及物品的经济生产方面的应用有密切联系的。电学的发展既是电力在各方面的应用的原因,又是它们的结果。而且这些科学上的应用都是社会的目的。如果说这些应用和私人利润的观念联系太密切,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应用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它们被人作为私用。学校应担负责任,在年轻一代的思想上恢复科学的应用和公共的科学的和社会的利益的联系。同样,化学是从染色、漂白、金工等制作法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化学在工业上已有无数新的应用。

现在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科学,但是,几何学本意是指土地测量,实际应用数字来计算,算清物件,以及度量长短,这是最初发明数字的目的,现在这种实际的应用比以前发明数字的时候甚至更加重要。诸如此类的考虑(在任何一门科学史上,这种例子不可胜数),并不是为了重演已往的人类历史,或久留在古代单凭经验阶段的辩护。但是,这些考虑表示利用主动的作业学习科学的机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今天比过去更大了。无论我们查看一下人类过去的生活,或是为了将来的生活,这种学习科学的机会在社会方面都是同样巨大的。例如,年青学生学习公民和经济学的最直接的途径,是研究工业方面的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对于年龄较长的学生,如果他们学习的社会科学,更多属于学生参与的社会团体的日常生活的直接材料,更少作为科学(系统地阐述的知识)来研究,那么,这样的社会科学也可以少抽象一些。

作业和科学方法的联系至少与作业和科学材料的关系同样密切。科学进步迟缓的时代就是有学问的人轻视日常生活的材料和制作法的时代,特别是那些有关手工作业的材料和制作法。因此,他们极力用逻辑推理,从一般原则——差不多是从他们头脑里——发展知识。说学问应该从对物质的东西所起的作用和利用物质的东西有所行动而来,如把酸液滴在石块上,察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和说学问应该用穿着蜡线的锥子刺穿皮革得来,似乎同样可笑。但是,实验方法的兴起已经证明,如果条件得到控制,后一种操作方法比孤立的逻辑推理更能代表求知的正当途径。实验方法发展于17世纪和以后的几个世纪,当时人们的兴趣集中在控制自然以供人类利用的问题上,所以实验方法就成为大家认可的求知的方法。主动的作业,应用工具对付物质的东西,借此造成有用的变化,这就是实验方法的最重要的入门。

三、工作与游戏

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从它们内在的意义来看,游戏和勤奋并不像通常假定的那样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任何尖锐的对立乃是由于不良的社会条件。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的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和适应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时间跨度的区别。这种区别影响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联结的直接程度。在游戏中,兴趣比较直接,这个事实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就是在游戏中,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不在于它具有将来的结果。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假定把它理解为游戏活动是短暂的,没有向前看的成分,也没有作业的因素,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例如,打猎是成人游戏最普遍的形式之一,但是,也要对将来的结果有先见之明,同时要根据他所守候的禽兽指导他当前的活动,这些都是很明显的。所谓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如果指的是顷刻的行动本身是完备的,那么,这种活动纯粹是身体的活动,并没有什么意义。做这种活动的人要么是十分有目的地、也许是纯粹模仿地进行一系列活动,要么就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使他们精疲力竭。有些幼儿园的运动游戏,游戏的观念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只有成人才懂得象征意义,这种游戏就会产生这两种结果。除非参加游戏的儿童对游戏有他们自己很不相同的看法,那么,他们的行动不是好像被催眠的人一样乱动,就是不过对直接的兴奋作用作出反应。

游戏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使一个人的继续的行动有意义。做游戏的人们并非仅仅做一件什么事(纯粹身体的活动);他们正在去试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要取得一个什么结果,这种态度包含激发他们目前反应的对未来结果的预测。但是,所期待的结果不过是原来的行动,而不是在事物中产生特殊的变化。所以,游戏是自由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要得到某种确定的外部结果,就是坚持目的;所期望的结果愈复杂,愈要坚持目的,并且需要有相当长的中间系列适应行为。如果所想要的是另一种活动,那就不必看得很远,以便易于经常改变活动。如果儿童在制作一个玩具小船,他必须坚持这个目的,并且用这个思想指导他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儿童只是玩船的游戏,那么他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船的材料,随着幻想的暗示,引进新的因素。想象可以把它当作椅子、木块、树叶、木片,如果这些东西能使活动推向前进的话。

但是,从儿童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活动时期的区别,而只有着重点的不同。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个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来说,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儿童要“帮助”别人;他们渴望从事能产生外部变化的成人的各种事务,例如在桌上摆设餐具准备开饭,洗涤杯盘,帮助看护动物等等。在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喜欢制作自己的玩具和工具。随着儿童逐渐成长,对于没有实际可见的成就结果的活动,就失却兴趣。于是游戏变成开玩笑,如果习惯性地沉迷于这种游戏,就成为道德败坏的事情。要使人们感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必须有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当假装被公认是假装时,仅仅幻想虚拟的事物不能激起热烈的行动。我们只要观察真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面部表情,就可以注意到,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聚精会神的态度;当事物不再能提供适当的刺激时,这种态度就不能维持。

如果能预见到相当遥远而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果,并且作出持久的努力达到这种结果,游戏变成了工作。像游戏一样,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和游戏的区别不在于这种活动从属于一个外部的结果,而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在工作中,更加要求继续不断的注意,在选择和计划工作手段时,必须表现更多的智慧。要引伸这方面的讨论,将会重复在目的、兴趣和思维等标题下所讲过的话。但是,研究一下为什么有许多人认为在工作中活动从属于一个较远的物质结果,这是适切的。

活动从属于物质结果的极端形式,即苦工,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在外部压力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带有任何意义。活动的过程本身并不令人感到满意;它只是避免某种惩罚,或者结束时获得某种报酬的一种手段。忍受一种本身令人厌恶的事情,这是为了防止某种更加令人厌恶的事情,或者获得被别人扣住的好处。在不自由的经济条件下,这种事态是必定存在的。工作或勤奋很少能吸引情感和想象;它或多或少是一系列机械地极度紧张的活动。只有为了完成工作,才控制着一个人使他继续工作。但是,目的应该内在于活动之中;它应该是活动的目的,是活动本身过程的一部分。这样,这个目的就激发人们努力工作,这和由于想到与活动毫无关系的结果而引起的努力很不相同。学校中没有经济的压力,这就提供一个机会,在为作业而进行作业的条件下,重演成年生活的工业情境。如果在某些作业中承认金钱奖赏也是活动的一个结果,虽说不是活动的主要动机,这件事实也很可能增加作业的意义。

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只是这种要求往往被歪曲。通常的活动进程不能给情感和想象适当的刺激。所以在闲暇的时候,不择手段地迫切要求刺激,不惜求助于赌博、酗酒等。或者,在不怎么极端的情况下,求助于无所事事,寻欢作乐,消磨时间,但求即时的惬意。休闲活动,按英文原意是恢复精力的意思。人类天性没有比恢复精力更迫切的要求,或者说没有比这更少要避免的。有人认为这种需要能够加以抑制,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局限于沉迷于想象。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

提  要

我们已经知道,最初的认识材料包含学习怎样去做一种相当直接的事情。这个原则在教育上就是要坚持利用青年的能力和代表社会活动的一般模式的简单作业。在为活动而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技能和有关材料、工具和能量规律的知识。这些活动在社会方面具有代表性,这就使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能迁移到各种校外的情境中。

游戏和工作在心理学上的区别,不能和经济上的区别混为一谈,这点很重要。从心理学上看,游戏的规定性特征不是消遣,也不是无目的的。在游戏中,目的在于进行更多同类的活动,而不是按所产生的结果规定活动的继续。当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时,由于较多地注意所取得的特殊结果,活动的意义就会增加。因此活动逐渐变成工作。人为的经济条件使游戏成为富者无益的兴奋,使工作成为贫者不合意的劳动,离开这些人为的经济条件,游戏和工作都是同样自由的,都能从本身引起动机。从心理学上看,工作不过是一种活动,有意识地把顾到后果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当后果在活动以外,作为一种目的,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时,工作就变成强迫劳动。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这种工作就是一种艺术——虽然习惯于不是这样称法,在性质上确是艺术。

 

 

1-4  5-10  16-20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