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讲演纪略(选)(1921)

 

(美)杜威 讲演

 

 

 

 

1讨论之性质。我不能明明告诉诸位,那个是你的责任,这个是你的义务,某事可做,某事不可做。我只能就理论的普遍的方面,指出我们为什么想尽义务,和为什么要负责任的理由。总之我要讨论的,不是实行道德生活的方法,是研究道德生活的性质。

道德生活的性质和范围,很复杂、很广泛的,要研究它,不是容易的,而大概有三种方法:(1)历史的,即鉴往知来,研究历史上种种教训、经验和解释;(2)社会的,即研究人生关系和种种德行;(3)心理的,即从人生天性、本能、情感嗜好认识观念方面观察,研究种种德行。以上三种方法,都可拿来讨论道德生活的性质,但是头两种我不要用它,我还是和诸位从心理的方面下手罢。

2道德之性质。道德就是学,就是生长。我们初生下来,不会走,不会说话,何等的孤立无助,所以不能不学,不能不长,不能不有道德,这就是为什么有道德这样东西的缘故。学的是什么呢,就是古圣今贤传下或发明的教训。这样看来,生长和学,都是自然的不得不然的,所以道德也不是强制的造作的了。

生长并不专指肉体,最要紧的是精神的、观念的知识能力的生长。但是这种生长,大部分都与人生愿望和冲动反对,所以不能专靠本能的发达,还要有自觉的努力去求正确的观念和能力,又要有自觉的奋斗去祛除私欲的反动。这样的奋斗,凡是人类,自然会有。

这样看来,伦理一科,是自然的必要的,与学问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进一层说,教有的程序即道德生长的程序。

有人反对我说,道德不是生长,道德不过是正当的品行,品行既正当了,就照老法子千回万回地做去罢了,还要什么生长呢?这话有点不对,要是人人都照一种的老法子去做,他的行动就是机械的、无意识的,反算得道德吗?况且社会的情形,天天不同,道德所以适时宜,便应该求新经验、新观念的生长,来应付时势,不应该盲从旧法。所以道德无止境。

3道德或生长之目的。生长有好有坏,但不能不有一定的趋向。成人在社会上有许多的要求愿望和必需,所以他的生长的趋向也因此决定。但是儿童是无知无识的,他的生长趋向究竟如何决定呢,此全靠成人的指导。要是一个小孩子没有成人去保护他、指导他,一定活不了,即便能活,身体上、精神上的生长,一定阻滞不堪。所以成人对小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然大抵成人习故安常,不像小孩子那样好学喜新,就生出弊病来了。他以为他的习惯总是对的,成人就是道德的目的和小孩子的模范

我说就是当代圣人的德行,也不能拿他当道德的极则,不然就好像野蛮人,用严刑酷法去强迫他的子弟学习种种礼节仪式和种种无意识、无理性的习惯。总之这种行为,是由外烁的,不管小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管叫他学成人的样,断无圆满结果。以上是说成人不能做道德的目的。

还有一种人拿风俗来做道德的目的,这也不对,因为风俗究是外貌,无关心性,又多盲从。还有人拿原理做道德的目的,原理是良知的、属内的,由种种认识、选择、观念、联想的通力合作而成的。我说道德或生长的目的,不在成人或习惯,而在原理。

 

道德上变不变的元素

 

1道德上变易的原因。这个原因据我看来约有两种:

1)鉴别力。彻底讲起来,道德虽不是强制的,但通常所谓道德,若能仔细鉴别、也有一部分对于某社会、某时期带几分强制的色彩。道德既有强制和自然的分别,所以不能不变,变就是进化,就是将强制的伪道德去了,换一种自然的真道德。社会未开化的时候,拿成人的行为或社会的风尚来做道德的极则,大人这样做,我也这样做,我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社会和古人都这样做。有些风俗呢,很合原理,没有它社会不能存在,但是也有些风俗,对于社会治安、和乐幸福毫无贡献。普通人没有鉴别力,不知道哪些风尚合理,应当留,哪些不是,应当去,所以道德永无变易进化的希望。

我们研究人类的特性、习俗、德律又深,知道德不同的地方又多。人类学家游行全球专为考察民情风俗的异同,据他们说,有时此处认为道德,他处就是罪恶。为什么有这种种分别呢?因为野蛮社会要死死地保守旧俗,不肯改变。为什么不肯改变?因为没有鉴别能力。文明社会却不然,对于固有习俗,当存就存,不当存就变。总之有鉴别道德的能力,然后能去伪存真,然后能变。

2)生长。我先从个人方面讲起,大抵能者多劳,有几多新艺能,必有几多新职责。教育程度愈高,义务愈多。愚人犯罪,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有罪,所以没有良心上的痛苦,也永无进德的希望。受过教育的人不然,他有错自己知道,会改过自新,所以道德无止境,道德愈高,向上的善念又多,行善的机会又众。从社会方面看来,也是如此。古时社会所谓善,今日或不然,现在所谓道德,后世又未必然,新文明有新需要,就应该有新道德。

2道德上不变的元素。我们要讨论不变的元素,当先研究社会变革要经过什么情况。头一个,或者是社会的摇动,或道德的无恒。大抵人从旧社会到一新社会,看见种种风俗习惯都和旧社会不同,彼处以为道德,此处又不然,于是胸中生出种种疑窦,以为天下没绝对的道德,而旧道德也渐渐的消灭。第二期呢,恐怕就是道德的破产。旧道德已经全然破坏了,新道德又来养成,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是最可怕的。听说新到美国的殖民,他们虽然总想保存他的旧俗,却常常发生道德上的怀疑。到了第二代——就是他们的儿女——既然不受旧道德的束缚,又不知道尊崇新道德,凡事都肆意纵欲,倒行逆施,成社会不良的分子了。传到第三代——他们的孙子——才能遵守社会风俗,养成新习惯、新道德,做美国的好国民。因为在过渡时代,有社会摇动和道德破产的危险,所以要知道哪些是道德上不变的元素。依我看来,约有三种要求诸四海而皆合,方诸百世而皆准的原理。

1)生长或发展的责任。我们无论在哪种社会,生长的责任都应该有的。我们不管道德是新是老,只管它能否帮助发展和生长,要是不能,老道德固然要不得,新道德也无用。大抵一种改革,一定要拿旧文明做根据,渐渐地吸收、融化新文明,使老的发展成新的。要是我们不问它能否帮助发展,只要是新就学,恐怕没有好结果。

2)公益的尊崇。世界种种道德的规律或文或野,或东或西,或古或今,都有一相同而不变的地方,就是尊崇公益。实行道德方法,条理万端,各有不同,但目的总在谋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3)道德的重视。无论何种社会,都有重视品行的观念,都应该看道德为重大的事,道德问题为社会要紧的问题,还要找出原理为社会指南。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重视道德的人。此种崇尚道德的观念,在社会变革时代尤其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的青年多羡慕新文明,而漠视道德为无用,渐渐就要到道德崩坏的地步。

 

道德与人类本性(即本能)

 

1本能。天下有些东西,我们不必学它,不能学它,自然会知会能的,我们就叫它做本能,或人类的本性。所谓本性,是本来的面目,未经教育的训练陶铸的。人类的本能更涣散、更隐而难见。因为它们涣散无组织,所以我们要陶铸它、训练它、指导改良它,并且要使他们互相调济,以成发而皆中之和。

2本能之性质。道德上有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本能和道德有何种关系,简单说,即本能的性质到底是善是恶。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也讨论过了,有的说,人本来是善,以后被外欲习俗浸渍熏染,就变坏了。有的说,是性恶的,全仗礼教来节制、纠止它。有的说,人性是不善不恶,好像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主性善的又驳他说,人性趋善,好像水之就下。这种辩论,不但有关理论的哲学,对于道德,也确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要知道本能是否可靠,我们依靠它可以到什么程度。要是好呢,怎样大培养它,要是坏呢,怎样去扑灭、制服它。在西方对于本性观念,也有两种。

l)主善派。他们说人生本来是善,以后受了物界的影响,就变坏了。这都是厌世派的论调,我们不可轻信 。

性善一说,也存几分真理在内,何以故呢,要是人性彻底的恶,任凭有如何良善的环境,也不会受影响。必定先有可善的因,才有感化迁善的果。

2)性恶派。他们讲性是恶的,要是善呢,那就不容教育训练了,因为要教育训练,所以性不是善。

我们平心来论,两说各有毛病。前说毛病,在使人过于自信,不注意于克己自治和督教儿童,因为他们想本能既然是善,就用不着克己工夫,对儿童,也只要一意顺从罢了。所以要食就食,要玩就玩,养成自私自利、纵欲肆志的习惯,真所谓贼乎人之子矣。

性恶一说,也有所蔽、他们既信他恶,所以用狮子搏兔的法子,将种种本能、欲念、冲动、意志都寂灭得干干净净,使道德完全成消极的,不是积极的。欧洲古代隐士,逃到深山或沙漠里,念咒打坐,也是要寂灭两种意念,做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人。我知道主性恶的流弊,都未必到这种田地,但是他们所谓道德,大概都尚束缚本能,贬损意志,节制喜怒哀乐之情,不准它们妄发。

诸位要知道,现在世界最可痛恨的是什么,就是这种非积极而为消极的道义德行,所以今日所谓良民,就是庸行庸言的乡愿,不是那有创造能力,积极精神,轰轰烈烈去改造世界的人物,这不是很可痛恨的事吗?依我看来,要是不利用本能,而以束缚为德行正轨,顶好也不过养成一种柔怯的德性。

3本能之价值。总而言之,本能不过是一种教育的原料,本无所谓善恶,把它造成善行或凶德都无不可,只看你怎样用它。彻底地讲起来,本能有什么善恶呢,不过有些本能更客易陶铸成良德,有一些更难罢了。譬如爱情、同情、慈悲心,比畏惧、愠怒等,实在是更容易利导成善的。但是它们在道德上的价值,还是一样,都看我们怎样用它。没有一种本能我们不能用它来助善,也没有一种本能,我们不能用它来长恶。

譬如怒,普通人讲是应该寂灭,但是怒也可以养成堂堂正气和健全人格。一个人要是没有义理之怒,断不能大有作为,和恶魔作战。要是见了社会罪恶,还是漠不关心,无一点愤慨,断不能望他改良社会。即使一时有志,久后境过便忘,终是无济于事。所以像怒这种本能,要是利用到好的地方去,便是善,便是义理之怒。

我们再有同情这样本能,初看好像是好的,但是用到坏的地方去,便成愚蠢呆板。譬如我们看见乞丐的痛苦,我们也觉得痛苦,要给他表同情,赏他几个铜子,这不是慈悲心吗。但是他得了钱,就甘心乞食到老,懒去谋正当的营业,所以我们给他钱,反增加他的痛苦,害了他的终身,社会上又添了许多寄生物。要是不善用同情,也是可以反恶啊。总而言之,道德的重要问题,不是要怎样消极地去束缚本能,是要怎样积极地去利导它,才能得良好的结果。

 

情绪在道德上之地位

 

1情绪之性质。情绪能激动我们,启发我们,束缚驰骤我们,我们不能不跟它走。情绪如希望、僧恶,喜、怒、爱、恶等,对于人生,添上多少色彩,增加多少生趣热力,要早没有它,何等的奄奄无生气。即便有智理,能知能行,也像机械造物,算机加数,成不喜,败不忧,索然没趣了。所以人生有兴趣,有价值,因为有情绪,不然,就生也像死了。

2情绪在道德上之地位与节制之必要。

1)性根。最普通、最强烈的情绪,都根于本能,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或年长就有,不假思索孜求,自然会发现的。因为情绪根于本能,所以势力极大,能支配激发我们,使我们不能自主、一定要受它的指挥,什么责任都难担负了。所以人做了坏事,往往自辩无过,说他不能负责、一时为情所驱,虽欲遏抑而不可,本来毫无恶意。这样看来,人简直成了情绪的奴隶、工具或傀儡了。

2)原动力。情绪若善用它,有绝大的好处。普通人都有知而不行的毛病,情绪的用处,就是激发人、驱迫人去行他的知。简直可说人是机械,情是原动力。他的势力,好像习惯,我们走路,一步一步往前去,毫不费力。为什么呢,因为受习惯的支配,我们做一件事,能奋发,孜孜不辍,也是受情绪的支配。

因为情绪根于本能,有绝大的神力,能驱迫人去倒行逆施,也能发人去擎擎为善,所以节制情绪,就成道德上一重要问题。因为情绪好像蒸汽,有绝大的神力,意志百体都受它的支配,所以节制情绪,就是防于未发,所以正一切行为之始。

节制情绪的必要,所以自治克已的人,就是克制情绪的人。人能做情绪的主人,克服它、利导它,我们就许他能克己复礼。要是做它的奴隶,自己毫无主权,我们就骂他殉情逐物。我们通常所谓社会恶习,如嫖、赌钱、酗饮等,都是因为不能克己,纵情患欲,就不觉流连忘返。

3节制情绪之真义。情绪根于本能,诸位却不要误会它们是一样东西。它的同,就是都可不学而能,它的异,就是情绪带有智理观念等作用,本能没有。因为情绪由追想观念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养成正确的观念思想,情绪就不致妄用,也不必节制了。

喜悦、爱情、痴情、僧恶、忿恨,种种情绪,都很强烈,我们克服它,一定很难,不如利用它到好的地方去,更易为功。消极的道德,不如积极的道德,束缚本能,就是消极,利导本能,就是积极。情绪也是如此。不应该消极地去扑灭它,应该积极地去利导它。

所谓自制,不是要用狮子搏兔的法子去歼灭情绪,是要培养它,使它又强又好,还要利用到好的地方去,使它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标准。故养成正确的观念,即所以节制情绪。所谓克已,是要引起优美情绪,去驱逐那不良的情绪,换句话,就是要思想和情绪得其均衡罢了。正当行为,即有理性的行为,仅是那种冷静,呆板死理性,也是要不得的。极有理性的人,要是没有情绪,遇事一定左思右想,迟疑踌躇。终是知而不行。我们最好是要有理性,同时又要有强烈真挚的情绪激发我们去孜孜为善,欲罢不能。有人视情绪为道德之仇,我说只要调和思想与情绪,使得其均衡,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年龄和情绪,成反比例,年愈长、情绪愈弱。小孩最富于情绪,故易哭易笑,青年稍逊,但是很强烈,老年暮气奄奄,故事事都讲理性。诸位都是青年,青年时期、情绪最强,若能养成正确的观念,真是终身受益。中以青年,若能以正确明锐之观念,求进步、谋公益,一步一步踏实做去,前途大可乐观。要是偏重思想,即使把新思潮——注入脑里,也是枉然,因为没情绪,就不能奋发地去行,即使行,也易为外诱所惑,无坚决的操守,不能有始有终。总而言之,观念和情绪,若能联合调和,那情绪一定容易节制,并且能做实行的原动力。

 

社会的情绪

 

1绪论。社会的情绪,是人对人互相起激动的情结。社会的情绪,根于本性,与生俱来,势力非常强大,在道德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2群性。我们无时无地不与人相处,反觉得社会于我无功,要是离群素居,就知道群的乐了。以上是群性的性质和势力。讲到它在道德上的地位,实在很重要。从积极方面说,它是一切社交友谊的基础。社会能结合团固,相生相养、通功易事,立约缔盟,全靠群性,群性根于先天,与生俱来,不假思索,不用训练,所以为道德的要素。

大抵人类文野强弱,都可以乐群和不乐群做标准。要是最富有群性,聚千百万人、通力合作,如同一人,文化一定很高,国家一定很强,断不受天然淘汰。要是割裂好争,自相残杀,文明程度一定很低,国家一定很弱。所以说互助乐群,是进化的元素。

但是从它方面观察,群性也有坏影响,就是长人依赖心,事事都靠社会帮助,自己成了寄生物。大抵群性过强,便成盲从,社会怎样做,我也怎样做,阿世媚俗、不敢立异,自己理想、主张、观念,一概牺牲了。我曾说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他们看自己的人格个性,比社会还重,只要认得理真,对得起良心,就单刀匹马,独来独往,即使和世界的人挑战,他们也不怕。他们这样的反抗社会,并非故意立异,为文明进化,不得不如此。要是人人都事事从众,阿世媚俗,新思想、新改革就没有立脚地,社会还有进化希望吗?

所以我说群性固然有利,但有时也会失去个性,使人无道德的责任心。要是人人都毫无情操,心里虽然有点怀疑,因为怕人家骂,不敢明目张胆地讲出来,只好糊里糊涂随着潮流走了。天下最可怕的是俗论,是多数为心理上的误解。它的势力异常强大,谁也不敢反抗,名为民意民声,实则倒行逆施,这不是群性的流弊吗?

总而言之,道德问题,是要调和社会的情绪和个人理想主张,使它得其均衡,一方面要善用群性,一方面又要主张魄力,不失个性。凡是有思想的人,受过教育的人,遇着问题发生,或从众,或特立独行,都能合于义理。在潮流激湍、举世若狂的时候,最能表现个人的胆量魄力。一国有无领袖,只看有无有魂力胆量的人。事事从俗,阿世媚俗,是假领袖,真领袖有高尚理想,坚决主张,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因为盲从是进化阻力,要进化不得不力排俗论,贯彻自已主张,使天下都翕然从我,这才算是道德的表率。

3同情。同情是普通的社会情绪。同情是社会的膏灰,所以结交人群,使他通力合作,喜相庆,灾相恤。但是最要紧的,是智理的同情。智理的同情,不但见人受苦心里要难过,还要设身处地,研究他受苦的原因,想出种种法子去划除病根,才算真正的仁人志士,真正的表同情。同情是情绪,也是本能。势力很大,能支配一切、能驱迫我们做善,也能驱迫我们造孽。

譬如看见一个乞丐,槛褛憔悴,可怜他,给他钱,心里就好过一点。但是那些乞丐,以为可以乞食终老,不去谋正业了,这不是造孽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智理的同情,见他人受痛苦,不但要发慈悲心,为煦煦之仁,还要将所苦的祸源,斩草除根才好。譬如一个人病在医院,气息奄奄。他的朋友去看他。坐在床边,长吁短叹,泪流不停,总算很厚于友道了,但是他没有一点救他的办法,哭死也无用。况且病人见他哭得哀痛,心更难过,病更加重了。要是医生看见病人危险,一定不慌不忙,态度冷静,比较那啼啼哭哭的朋友,好像太无慈悲心,其实他胸有成竹,能起死回生。这就是智理的同情和盲目的同情的异点。

4爱。爱和同情却有点分别,爱是永久的,同情是一时的,一个是触境生成,一个是发自心中。爱的势力最大,所以在道德上的地位也最重要。讲消极的道德,不如积极的道德,降伏种种情绪,不如利导它们,所以仁民爱物的心和兼善救世的愿望,是一切积极道德的根源。

有些人记着许多圣经贤传,高谈正心诚意,齐家治国,但终是言不顾行,一无所成,为什么呢?无积极的情绪的驭迫故,无仁民爱心、救世宏愿故。所以爱是改良社会最重要的原动力。有爱然后能知行合一,大公无私,现社会之休戚荣辱,如己之休戚荣辱;谋公家利,一如自谋;救公家灾,一如自救。但是爱也要成智理的才好,不然,心里想仁民爱物,却不知道怎样去仁民爱物,有志去改革社会,却不知道怎样去改革社会。所以徒然有爱,也是无用,爱的反面,就是私,知道私的害,就明白爱的重要了。

5爱国心。爱国心也是一种社会的情绪,不过更复杂,智理作用多,本性作用少。它是由数种情绪凑合而成的,包括群性、同情、爱在内。我们知道爱国的价值,就知道其他各种情绪的价值,明白群性等在道德上的地位,就明白爱国心在道德上的地位。但是爱国心也要有智理作用,因为情绪是靠不住的,还要理性和观念去利导它,纠正它,才能真正造福国家。要是率意妄行,不但无益,恐怕有害。

总而言之,我今天所讲的要点是情绪为行为的原动力,社会情绪又为道德行为的原动力。这原动力,应该用思想观念去利导他,使他趋归正道。

 

 

 

种种社会的情绪,即仁慈友爱、乐善恤灾等情感,都可拿同情来概括它。同情的反面,即私心,即不管旁人只谋自家快乐,利益、幸福或牺牲大已以为小己的癖性。自私的意向,虽不是天性,但是它在人心里,根深蒂固,很难划除,所以有些理学先生讲它是万恶之本。因为自私,遂不惜牺牲一切以为一己,纵欲悠情,无恶不为了。这说近乎过当,但是自私的势力,也可想见一斑了。

天下最普通的自私,不是处心积虑要自私的自私,是粗心暴气、一时大意的自私。自私的根源,是智的缺乏,是太大意,是无理想眼光和想象力的缘故。有想象力,一定会设身处地,体贴人情自己不去占便宜,也会自私了。我们对于他人的利害,何以漠不关心呢?就是物诱的缘故。人被物欲缠系,什么也不管了。

自私既然是从无思想、无想象力来的,那么,想除去私心,自然当从发达想象力做起了。所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去防备物诱,使我们不会忘却他人的利害。但是礼节也不过是一种藩篱纲维,还不是根本解决。要根本解决,非发达想象力不可,想象力发达,才能设身处地,见得到他人的利害,方能忠恕为心,视人犹已。

 

自为与为人

 

1绪论。道德的问题,是要调和自为和为,总要兼顾两全,一举两得才好。真正自为,并不是自私,自私不可有,自为不可无。人人都有自爱的义务,都应该爱自己的身体,尽力养护,都应该爱自己的心灵,尽力发达。自己财产、权利、名誉,都有爱惜保护的天职,所以对人对己,都有责任,应当审思详虑,权度利害,才能得折中之道。

2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误解。什么是克己自损,牺牲自己?有些理学家说,他本身就是道德。这话有点偏激,因为他们对于利人博爱看得过重,以为欲利人,必先自损,欲博爱,必先牺牲,人我不能两全,所以不得不舍此全彼。还有些人的议论更进一层,说自为是罪恶,对于自己,无义务之可言。所以那苦行真修的僧道,衣粗褐、绝饮食、离群索居,屏去一切娱乐、寂灭种种情绪、自贪痛苦,以为如是才算克已,才算牺牲。这种流弊,都从以自损为道德之学说来的。

3反驳前说之理由。反对前说的,大约有三种理由:

1)己达然后达人,己立然后能立人。若专从事自损,一己都不能自立,还能有益社会吗?况且自损是消极的,不能积极去创造建设,更觉无用了。自为和为人,并不是绝对的相反,实在是相成。譬如我们保重自己身体,练成精悍的躯干,那么,不但自己受益,社会上也多一个有用的人才了。要是体弱多病,不但自己受损,社会多加一分负担了。又大抵体弱多愁,最易动气,别人看到,更觉讨厌。自已爱惜肉体,就有这许多利益,若自己爱养精神,利益更可想见了。   

我们不但要窥见未来祸害,牺牲一时娱乐以自利,还要想到社会幸福,贬损自己权利以利人。才算真正的牺牲自损。譬如别人有病或读书的时候,我们断不能在他旁边弹琴吹笛去扰乱他。所以我们吹弹的娱乐,是因为想到他人幸福而牺牲的。世界娱乐、实在很多,我们不能都享受,一定要择,既有所择,便有所去了。娱乐的价值,又不一样,有远而大的、近而小的、最要的、次要的,我们更应该选择了。因为娱乐不能尽取、要慎择,所以不能不牺牲一部分的权利了。

2)牺牲自已,是矫饰不自然,好像有点拂逆人性。要是人想到牺牲,也一定想到报酬,牺牲愈大,报酬应当愈厚,不在其身,必在子孙,不在现世,必在来生。望报而行善,就非真正的道德了。况且这种矫饰勉强的人,生活也很无聊,性情也一定刚躁,使人讨厌他。

3)自爱的才能爱人,要是不爱自己的人格,还能爱他人的人格吗?自尊的才能尊人,自为的才能为人。世界上所受的痛苦,头一个是自私,第二个是不自尊,不自尊就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不能谋新发展、新生活,社会就永无进步的希望了。假使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价值,社会一定有变化,有进步。所以自尊自为的人,不但要注意自己身体教育、财产权利,还要有积极的自表。

4自表自尊之重要。天生人,各有特长,各有异能,并非像两片豌豆,形状功用都一样的。我既然和人不同,自有我应做的事,自然要堂堂地做一个人,要独自表异,要表出个人的个性,彻底地讲起来,我们并非独自表异,是表自我们的理想主张和信仰罢了。比方四马驾一车,一马越趄不前,它不但荒弃应尽责务,还阻止他马的进行。社会也是如此,要想进步,一定要人人勉励奋发,急起直追才好,不然,就成害群之马了。有些人说独自表异,近于躁进无礼,但是自表并不是好露头角,是要表白贯彻一己主张思想,使人家都归于正道,有什么无礼的地方呢?要是怕人嘲骂,就改变信仰,还能算堂堂丈夫吗?

自尊也是尊他自己的理想主张,要实行贯彻,嘲骂毁谤,一概不管。人有反对我们理想的,我们也可平心和他讨论,但断不可舍已从人,因为自尊者,人恒尊之。要是人不自尊,任人鱼肉,就养成弱肉强食的风气。所以自尊是一种社会的道德,要自尊自表,才能保护他人的权利。总而言之,自损和牺牲,算不得道德,积极的道德,是自表、自尊、自为,自表、自尊、自为,是我们对己对人应尽的天职。

5自培自发之重要。自为并非自私自利。自私是损人为己,垄断权利。自为是自尊自表,是积极的德行,是排俗论、倡正道。所以自为、自表,是个人的天职。但是还有一件要紧,就是自培、自发,培养自己的性情好恶,发展自己的能力特长,换一句话说,就是求教育。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个富翁要出门,把银子吩咐三个仆人管理。两个拿钱去经商生利,一个把钱锁在箱里,主人回来,自然要奖励那两个能生利的仆人。

天才这个词,在希腊文原训银钱,以后才有天赋的才能、资秉等解释。天赋我们才能,好像主人付托我们银钱,要利用去经商生息,所以天才也要发展扩大才好。教育的功用,就是发展天才,所以人人都应该培养、锻炼、发展、利用他的天秉。要是一大部分人都想受教有,都有求学向上的志愿,世界进步不更快吗?要是人人有智理的奢望,自培自发,社会进化不更快吗?譬如两个社会,一个姑息偷惰,假仁假义,一个努力自爱,各展天才。我想努力自爱的社会,进步一定更快。

6折中自为和为人之标准。自为的人,第一要保重身体,第二要自尊自表,第三要自培自发。自为为人,难得折中之道。自表自尊过当,便是自私,便是侵犯他人权利,蔑视他人人格。为人过当,便是姑息养奸、煦煦之仁。反足害人。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情绪,就是以不得社会的赞美为羞耻。要是受了社会的攻击,就牺性自己主张,去博社会的欢心。知耻虽然是德的基础,但是有时也能失去个性,束缚思想、丧失自尊自爱的观念。我讲社会的情绪时,说真正的领袖、大改革家、科学家、社会家,都有特立独行的情操,力排俗论,牺牲虚名浮誉以贯彻他的主张,不肯阿世媚俗。阿世媚俗的弊病,多从为人过当生出,所以为人太过,也能阻滞进化。自为、为人的折中之道,实在很难,没有个最良的标准,我现在提出两个要点,或者不无小补。

1)应该鉴别社会的近利和远利。譬如我们介绍一种新学说,起初虽然遭人笑骂,好像不利,但是后来总能得人信仰,造福社会。

2)应该了解为人的真义。有些人心面不一,假爱人的名,行自私的实,圆滑奸诈,怯懦好名。明明是阿世媚俗,他还说和光同尘,明明是畏识避谤,他还说谦冲好让。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注意两件事,第一要牺牲社会的近利以成社会的大福,第二要真正的为人,不可夹杂一毫私意。

7为人。仁爱、慈善、博爱等,都是为人,为人有三种方法:

1)各尽本职。我们尽本分,就是间接服务社会的妙法。工程师专心建筑,就是服务社会。他不容想到为人造福,要是想到,心分意乱,房子也盖不好,社会受害更大了。医生也是如此,要只苦心劳意地想救人,病也医不好了。所以为人不必念念存仁,只要安分守己地去做他应做的事。

2)通功易事。慈善事业,有利有弊,专去救贫恤灾,常常使人自暴自弃,专靠旁人帮助,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给乞丐钱,就是制造新乞丐。那些乞丐,除了疯、老、残疾,大概都是不自爱重,好食懒做,你给他钱,你自己得了个慈善的好名,那些乞丐可就受害不浅了,所以要助人,最好能使他自助、自立、自救。不要旁人的帮助,现在是社会改造的时候,一切制度,都受批评。我们对于一种制度,应该发一问题,这制度是助人呢,还是使人自助呢?使人独立自食其力呢,还是教人依赖做寄生物呢?英国有句俗话,说“天助自助者”,所以慈善事业,并不是真正的仁爱。

通观以上两种要点,可得一个结沦,要是非疯、老、残疾,非遭意外危险,万万不能帮助他。顶好的慈善事业,是通功易事,互相帮助。我们助人,虽然不望他报我的德,也盼望他能助人,能做社会生利的分子。不然受恩的仍然生依赖心,施恩的也得不偿失了。平常的人,做了一点慈善事业,就趾高气扬,因为有望报的心,有自私好名的心,算不得慈善。慈善是助人自立,是通功易事,是改良境遇,使贫富贵贱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便贫的有正业、有职务,能自食其力。爱国不专靠当兵打仗,各能尽其职或通功易事,改良境遇就是爱国。

3)团体合作。即是聚揽许多人各尽其职,一心一力去谋公共利益。他们有公共的目的,有组织地分工,有秩序地进行,所以彼此都得利益。他们虽然没想到帮助人,却间接的助人不少。

以上所讲的三种方法——各尽其职、通功易事和团体合作——都是间接的慈善事业。总而言之,自为和为人,并不是相反,各书本职,不但是为己,也是为人,通功易事、改良境遇和团体合作,都是人我兼利、一举两得的事。

 

德行与罪过

 

是非、善恶、德行、罪过,都是讨论道德时常用的惯语。是非二字,多用以批评行为。善恶二字,用以论人论行都可。德行和罪过,多用以表人品性。品性好就是德,不好便是过,德是种种正当行为的基础,过是一切暴行邪说的本源。德行到底有何标准呢?道德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以风俗为道德,是非、善恶都以社会风气的向背为标准;第二时期,以明心见性为道德;第三时期,可算进化的道德,不但修己,还要正人,还要改良普遍的道德。

1以风俗为标准之道德。这是道德发达最幼稚的时期。凡是为社会欢迎赞美的都是善,都是德行。凡是受社会攻击厌恶的都是恶,都是罪过。这种观念和近代全然相反。我们赞美一行为,因为这行为是善。他们承认一行为是善,因为这行为受社会的赞美。嘉善嫉恶是人类的天性。人家做的事,虽然不关我事,我却常好批评是非,议论长短。要是人家的行为很合我意,便夸奖他、勉励他。要是不合我意,便嘲骂他、攻击他。所以我说赞善嫉恶是人类的天性。

2以风俗为道德之流弊。据我看来,这种道德有三个缺点:

1)这种德行是偶然的。萧伯纳说,大抵社会认为好子弟,就是那般绝对恭顺父母的子弟。要是不恭顺,就叫他逆子,专制政府对人民,好像父母对子,恭顺就是良民,违命便是叛党。所以养成讴歌圣德粉饰太平的风气。一切谄媚偷惰、苟安卑鄙的恶习,都成天经地义或积极的德行。服从原理,固然是德行,服从君命,便有时成罪过。这都是因为道德是偶然的,无一定的标准,所以君主能够造作种种假道德去牢笼人心。

2)这种道德不能见人意志。既然以风俗为道德的标准,所以不问居心,只管结果。结果合风尚,居心虽恶也是善;结果不合风尚,居心虽善也是恶。凡是文明的人,都要先考究居心,才能判善恶、辨是非、定毁誉。但是人类的天性,总喜欢以结果定是非:于我有害,总是坏的;于我有益,总是好的,居心如何,都不管。普通心理,都以害已的为恶,利己的为善。论结果不论居心,还有一种流弊,就是以成败论人,侥幸成了,非也成是,不幸败了,善也成恶。

3)这种道德不能超脱习俗。勇敢、强毅、坚忍是很好的品性。但是罗马人赞美这些品性,是因为好战,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勇敢强毅的真正价值。因为不能超脱习俗,所以风俗尚战的社会,有强毅坚忍诸刚德;风俗好和的社会,有恭顺服从诸柔德。刚柔都因习惯定,德性的真正价值,实在没有了解。

3省察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以风俗为标准,是根据良知良能,用省察工夫找出原理,去辨善恶、定是非。这种趋向发生很早,远在孔子、释迦、柏拉图诞生的时候。诸圣对于道德,都有有条理、有系统的研究,影响后世很大。柏拉图在欧洲思想界的势力至今不衰,耶稣教采择他的议论尤多。

据柏氏学说,有四种基本德行。四德即智、义、勇敢、节制。因为当时的希腊人要拿原理做道德的标准,所以最注重理性。要注重理性,不能不注重知识、所以智为四德之首。柏拉图说,“愚昧为最大罪过,为万恶之源”。要是人有知识,自然能知善知恶。能知善知恶,自然能行善去恶,所以智为众德之源。

义和智有点关系。要是我们是个智者,自然能权衡物理的价值,哪个绝对有价值,哪个没有,哪个大,哪个小。善恶是非,都以价值为标准,所以褒贬赏罚,恰如其分,这就是义。个人无义,是非不明,国家无义,赏罚不明。赏罚不明,国家必乱。赏罚明,然后轻重得平,智愚有分,然后国治。勇敢和节制没有智义那样重要。智义是抽象的道德,勇敢和节制是对痛苦或快乐的态度。痛苦使人害怕,不敢冒险去行义,勇敢就是不怕痛苦的态度。快乐使人纵欲,不能专心去行义,节制就是抑损肉欲的态度。以上四种德性,是一切良善健全的品性之基础。今天我要提出和柏氏相反的学说。

4根据情绪的道德。他们说道德的中心,不是知识,是情绪或感情。他们对于柏氏学说,根本攻击的地方,就是说知识是贵族的,限于少数,不是人人能有的。求知识不是容易的事,第一要有闲暇,第二要有钱财,第三要有天才。有才无时不能学,有才有时,无钱去买书,也不能学,就是三样都全,还要兀兀穷年,才有成就。可见求知识是不容易的啊。知识既然非人人能有的,而道德又不可须臾离。下愚孩提,知识很浅薄,就可不讲道德吗?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普遍的道德,使人人能享受,无论老少男女,上智下愚,都能注重道德,无须钱财时间,也不必兀兀穷年。

感情是人人都有的、不经训练与生俱来的。好像希望、僧恶、畏惧、同情、慈爱等情绪,若能利导它们,真是百善之始。柏氏自已也承认知识是少数人专有的。所以他要智者在上,做君做师,愚者在下唯命是从,天下就治了。柏氏虽然能自圆其说,但是更足表明知识是贵族的不是普遍平民的。这是反对柏氏派最有力量的理由。耶稣教势力蒸蒸日上,能凌驾希腊哲学,也是这个缘故。

希哲重智,耶教尚情,一个以知识为道德的中心,为少数人说法,所以受影响的也居少数,一个以慈爱为道德的中心,为大多数说法,所以受感化的也居大多数。除了慈爱,最要聚的是信——信条、信任、信件。人人未必能知善知恶,却都能信。他所信的,又未必是他知得透彻的,譬如人信上帝,他并不知道上帝是个什么东西,只是诚心的信,他能信上帝自然能实行道德了。这种道德,有两点胜过柏氏的学说,一是情绪人人都有,二是不必经过多年的训练。柏氏四德,也可包括在内。譬如我信正道,欠几多钱我还他几多,他有功有罪,我赏他罚他,就是义。我信原理,愿牺牲性命财产去保障原理,就是勇。我信真理,孜孜地求它,就是智。我信健康,知足不贫,饮食有时,便是节制。

5二说之折中。道德自然是普遍的,要使那般愚蠢贫苦、不能求学的,都能乐道好善才好。要是以知识为道德的中心、大多数人都不能自立自行,要依赖他人的指导,就带着贵族的色彩了。但是感情也靠不住,因为盲目易迁。人受了感情的刺激,常常发狂,倒行逆施,便是盲目。有些人易笑易哭,今天趾高气扬,明天垂头丧气,便是易迁。所以也不能拿感情做道德的基础。两种学说,各有利弊,我们应该求个折中之道,使智理、感情调和得中才好。以下两个要点,我们应该注意。

1)求知识与用知识都靠动机的鼓舞。那些专重致知穷理的人,不知道致知也靠动机的鼓励,我们没有求知若渴的情绪,哪能去致知穷理呢?感情是行为的原动力。有些人求知识专为知识自身的缘故。有的求知识因为爱知识。有的求知识因为要使自已的前途远大。譬如想做律师、商家、官僚,一定要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为自身谋幸福的工具。有的求知识因为好名。有学问的人受人尊敬,所以想在文坛上露头角的,不能不学。这种自私自利和沽名钓誉的动机,我们虽然不能绝对地骂它,却也不敢赞成。这些动机,为自己谋幸福钓名誉,也不是坏,但是总不算顶高尚的动机。

顶高尚的动机,是同情的动机。什么是同情的动机呢?就是对他人表同情,我求知识因为要增长自已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动机,不但更高尚,结果也更好。那些为自己谋福利而求知识的,所得的知识也不真。即使是真,也用在自私自利上,有什么价值呢?那些为沽名钓誉而求知识的,也是如此,他们对于他人的利害,总是漠然无情。要是人为同情而求知识,所得的知识一定真实,也一定能用它去造福社会。所以智理和感情不是立于反对的地位,不是相反,是相成;不是仇敌,是朋友。

总而言之,智理和情绪,不是相反,是相成。情绪能帮助智理、鼓动智理,不至流于空虚或知行不一。智理能启导情绪、坚固情绪,不至流于盲目妄动或虎头蛇尾。富有强烈感情的人,往往轻举妄动,欲益反损的。

英国有个作家说,贤者造祸,智者救之,贤者就是指那些有情无识欲益反损的人,说到爱国,也要情智互用才好。救国救国,谈何容易,方法万千,各须专识,能够纯用感情做事吗?所以感情必须受智理的启导。若说感情在智理之先,未尝不对,因为感情是行为的原动力,但是一到实行,知识就更重要了。我们都知道情易变化,忽冷忽热,好像炭上加油,碧焰一现,俄顷即灭。所以使情感坚定,要有知识,看得事理明,然后能终始如一。

2)实行就是求知。识知识要经过实验的陶炼才能正确。我们虽然不能逆料成败,却不能不冒险去行,多行一次。就多一番经验,多一番经验,就增一度知识。所以知识和信仰——一种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要是有信仰,一知便行,行了知识自然增进。要是先求知识的完全,然后去行,恐伯终生也无机会去行了。英国有句俗话说:陆上学泅水。那些求知不实行的人。就好像学泳不入水。所以信仰和知识,或情绪和知识,不是相反,是相成。

 

东西思想之比较

 

道德适应环境而产生,某种道德对于某种环境为善,对于他种环境又不然,所以东西道德实无长短之言。据我看来,东西思想有三点差异:

1东方思想更切实、更健全,西方思想更抽象更属智理。譬如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是健全的确定的切实的天然的人生关系。人人都有父、有子、有夫妇兄弟,人人都是一国的臣民或君长,人人都有朋友。所以东方的圣人,就规定五伦的道德规范,教人怎样做君巨、做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西方的思想却不同。大概西方的主要观念为正直与仁慈,都是抽象的观念,并没有具体指那种伦常事物。换句话说,正直和仁慈都从理智推究出来的。

切实的道德观念有种好处,就是有确定的标准,教的省得麻烦,学的容易领悟。弊病就是因确定生执拗,因切实成拘泥,习故安常,不能通权达变,以适应时势。理智的、抽象的、道德观念,能权能变。例如正直和仁慈,应用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可。臣对君要正直和仁慈,君对臣也要正直和仁慈,不象东方臣对君要忠,君对臣就不要忠了。所以西方道德是平等的、普遍的、活的、能权能变以适应环境,环境变,观念也变,大抵事物越确定,变化越难。例如说臣要忠,就使数千百年的臣都要忠。原理越普通,变化越易。虽然有含糊的毛病,却能通权达变。

2西方伦理根据个性,东方伦理根据家庭。这种差异,人人都知道的。他和第一个差异有密切的关系,简直是二五和一十。西方人不承认人伦有何确定的关系,好象君臣等。他们只知道有我,有个人,所以没有尊卑的分别,正直和仁慈对父对子都可以。东方经书所说的五伦,有三个属家庭(即父子、夫妇、兄弟),其余下的君臣是父子的变相,朋友是兄弟的变相。所以东方的道德观念,简直可说全然根据家庭。所以经书常说孝是德之本。而孝的范围也最大,不信不诚,败坏家声,可算不孝,建德立功,扬名显亲,就可算孝。

3西方伦理尊重个人权利,东方伦理蔑视个人权利。西方一二百年来,个人权利最受尊崇。所以个人有行动自由的权利,别人不得干涉;有保存财产的权利,别人不得强取;有养护身体的权利,别人不得毒打;有保全荣誉的权利,别人不得败坏。凡干涉别人自由,强取别人财产,破坏别人荣誉的,都是不道德的。后来这种权利观念,渐渐推到政治。

美国宣告独立文中,开宗明义就说人人有生命财产和自求多福的权利。从道德方面说,个人不能侵犯他人权利。所以从政治方面说。政府就应当保护人民的权利了。这就是个人主义的真表现。人人都是多种权利的中心点,社会上一切平等。父有权利,子也有权利,君巨同有此种权利。君不尊重民权和民不尊重君权一样的不道德。有人说尊重个人权利,好像有点自私自利。道德应当根据义务,不当根据权利。东方道德就是尊重一己对人应尽的义务,所以没有西方道德自私自利的毛病。但是尊重权利,并非蔑视义务。况且义务、权利,本非二事,所谓义务,不过是尊重他人的权利罢了。

假使我们拿个人做中心,认我们的权利为神圣不可侵犯,那么,推己及人,自然会尽义务,自然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了。所以你的权利,就是我的义务,我的义务,就是你的权利。这种政治上的个人权利之尊重,是民治主义的基础。所谓行动自由、言论自由、择业自由、民族自决等,都从这里演出。五伦是不平等的,是严尊卑、定上下、蔑视个人权利的。所以君上臣下,父尊子卑,夫妇、兄弟,也是如此,只有朋友一伦是平等的。所以君、父、夫、.兄有权利,巨、子、妻、弟就没有。西方社会一切平等。子要服从父亲,是因为父亲经验知识更高、若论到权利,子和父站在同等的地位。所以民主体的国民,无尊卑、贵贱、贫富,都是绝对的平等。权利和直道,有密切的关系,你尊重我的权利,我尊重你的权利,就是直道。所以可说直道等于权利。权利和慈善实在没有关系,因为乐善好施,纯出自个人慈悲心,受施人并没有权利去要求。

 

欲望之性质与其对快乐之关系

 

1欲望之性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的欲望都不同,看人的欲望,便知道他人品的高下。有些人的欲望是知识,有的是声色、财富,有的是威权、荣誉或结交合群。要是所欲不得,便觉惆怅不乐。所以欲望在道德上的地位,是很重要,因为它能激发我们尽力去行。

我们的观念好像灯,我们的欲望好像火。灯能烛是非,火能增热力,鼓舞我们去行,鞭策我们前进。凡人对于是非、利弊,虽然看得透彻,要是没有欲望的鞭策,终是知而不行。

徒有观念而无欲望,对于我们的品行,毫无影响。空谈性理,道听途说,是没用的。有些人知识很高,思想很正确,但是他的言行终不一致。甚至文过饰非,藉才济奸。外观好像正人君子,内德反不如禽兽。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正当的欲望。要想改变品行,观念的改变固然要紧,欲望的改变尤为重要。

2欲望和快乐之关系。西方谈理学的,当把欲望和快乐相提并论。我们想要的东西一日不能获得,便一日不乐。大抵人对于寻常已得的东西不会想要,想要的,一定是奇异未得的东西,所求不得,我们自然会忧闷,要是所欲都遂,自然会踌躇满志。世人为什营营惶惶,不知满足呢,因为他们各有所求。

欲望应否寂灭,是个大问题。哲学家的意见,各相背驰。有的说,人类苦恼,大半由于多欲,要是将种种欲望寂灭干净,自然天真泰然,百体从命了。印度先哲以降伏欲望、心意宁静为大智慧,甚至谢绝饮食。罗马苦修家也主张淡泊宁志,苦身乐道。总之,他们的主张,是不寂灭欲望,便无快乐,立说都未免过激。

反之,英国某诗人又说,欲望是不可少的,因为欲望能鼓励我们努力去改进环境。因为有欲望,才能不满意于现状,才能去从事,改造事业。所以奢望为进化发展和改革之本源。

不满意、不知足的人也有许多毛病,就是愤郁多忧、难与为欢,或吹毛求疵、得陇望蜀,和世人多隔阂。又这种人必浮躁易怒,责人重而自责轻,或自私自利、不顾公益。所以有欲、无欲,各有利弊。无欲望,便不能奋发去行。有欲望而常不知足,又必妄于非分,徒劳无功。总之欲望,或不知足心,万不可寂灭,因为不知足的目的,是要唤起努力,改进环境。要是能善用不知足合,利益很多,要是操之过急,便贻祸无穷了。

总之,理学家对于欲望有三种主张。(1)主张寂灭种种野心欲望,不忮不求,浮沉人海,随遇而安。此种人有如死灰枯木,世界上有他不多,无他不少,恰像数学上的零号。(2)主张增大野心欲望,醉心逸乐,得陇望蜀,只图贯彻自己主张,不顾他人权利幸福。(3)主张培养欲望,但是他只管耕种,不问收获,不计成败,只知努力。他不像野心家,妄于非分,牺牲他人;也不像淡泊家,万念灰冷,有如零号。他只知道求进步,奋发上进,努力往前,即使所求不遂,他心中仍然快乐,因为人事己尽,成败他自不容管了。此种折中主张,极为持平。人不能过于知足,太过,便成死灰枯木,也不能过于野心,太过,便郁闷多愁,或自私自利。我们应该一面常不知足,一面又能随境而安。我们还应该不计利害,努力去满足我们的欲望,给它们畏难却步的一个好教训。

 

欲望和物诱

 

物诱即从欲望中生出来的流弊,是一种向恶的趋势。欲望本身实在很正当很自然,它的满足也属正大,不过常人操守不坚,容易走入歧路,欲望就变成物诱。

1饮食。饮食是天性,是很正当、很自然的欲望,不但自然,并且必要,因为人人每天都要饮食。我们饥得食、渴得饮,心中觉得无限的满足和快乐。这种满足和快乐是正当的、合理的,并非邪恶荒淫之事。但是这种欲望,要是不小心防范,容易走出正道。我们常轻重倒置,喧宾夺主,以快乐为目的,忘了充饥的本意。所以大嚼鲸饮,每夜宴会,费钱荒时,还是小事,甚至伤性,贻害终身。这种人真是饭桶,他不是为生存而食,是为食而生存。充饥解渴何必贪肉喝酒,不过纵欲寻乐罢了。

2情欲。饥渴和色欲,都是天然的情欲,饮食和男女居室,都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过常人往往以快乐为目的,就堕落邪恶,大背饮食伦常的本意了。这种人大概分两种:(l)纵欲,以满足肉体的欲望为目的;(2)徇情,以满足更高尚、更文雅的欲望为目的。纵欲的人,专寻满足肉欲的快乐,所以荒淫无度,伤身伤性。徇情的人,专寻精神的愉乐,所以沽名钓誉,粉饰矫虚。

有些人虽不纵欲,却很徇情,即求满足高尚欲望的愉乐。爱国心也是一种情感,我们要是不去做爱国的事业,只空想爱国的快乐,也是徇情。有时文人学子的徇情比鄙夫野人的纵欲还厉害。总之徇情和纵欲,虽然彼善于此、终是五十步笑百步,都背满足欲望的本旨。

3好权心。好权心是什么?人家为什么要诅咒它,说它是祸根罪府?我说好权心的本身、极为正当,不过是喜欢利用它天赋的权能罢了。

大抵有天赋的权能的人,未必就能发扬他的权能,但是他总想得权,以得权为目的,所以无论在家、在国、在学校、在社会,都要争位让权。人类的权能或能力,虽然大小不同,却各个都有一点。但是发扬它,实在不容易,所以往往走入歧路,用许多阴谋诡计去满足他揽权的欲望。大抵秘密是揽权第一的妙法,他不把态度表明、方针宣布,只是暗中进行,所以能倒行逆施,为所欲为。政客,官僚为什么受社会一般的诅咒呢,因为他们怕受民间批评或攻击,一味阴谋揽权。

4好利心。好利心也是欲望的流弊,不是本来的面目。好钱的人,并不是喜欢钱,是喜欢由金钱换来的东西。现在金钱万能的时代,有钱什么都买得到,他的势力更大,人家爱他更甚了。要食肉、饮酒和冶游,或满足他种欲望,都靠金钱。况且金钱就是权,好权吏不能不好利了。

5苟安心。我们大抵都有实行的欲望,但是遇着阻力,往往畏难却步、有始无终,因为实行的欲望,没有怀安的欲望人。有些人因为劳碌太甚,动极思静,要暂时休息。这种暂时的怀安,是自然的、正当的。不过休息愈久,觉得苟且偷安愈乐,奋斗劳动愈苦,便懒去谋生了。苟安心和好权心,常有密切关系,有苟且偷安的人民,才有揽权作威的政府,政府敢好权,就是因为人民好苟安。所以好苟安的人比好权的人更多,好权的不过少数野心家或梦想家。普通社会,都喜欢安逸,虽然有向上的机会,他总是瞻前顾后,不敢去行。所以苟安度过一世,什么远大计划都不管了。

6好群心。群性是天然的本能。好群的欲望,是人类的必要,不过它也会生出流弊。祸害可也不小。所以好群的人,往往喜欢出风头,媚世从俗、沽名钓誉或般乐遨游。大抵喜欢宴会冶游的人,不是专为满足饮食或女色的欲望,大半由于喜群恶独。他们般乐会宴,专以团聚快乐为主旨,并没有别的正当目的。

以上所举的几种欲望,是最普通、最强烈的,欲望的本身和欲望的满足,都是自然的、正当的、不可不有的。但是外诱很多,往往领我们走入歧路。物诱所以有这大魔力能诱惑青年,因为他从自然的、正当的欲望生出,外面好像是善的。要是物诱显然是恶、人家断不会为它所惑。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保守自然的欲望,不应该走入歧路,为外物所诱惑。

 

欲望与风俗制度之关系

 

1风俗制度产生于欲望。家庭就是一种制度。世界民族,或文或野,都不能不有家庭生活,虽然组成各异,大致总是相同,因为它都发生于几种普遍的、通常的欲望。财产私有也是一种制度。我们有田,有屋,有衣食、器具、金钱,受法律的保护,所以他人不得侵犯我们的权利。宗教也是一种制度。无论文明人、野蛮人都有的,虽然信仰不同,组织各异,大体总相仿。政府也是制度,到处都有的。凡是民族,都有一种裁制,规约个人行动,何事可做,何事不可做。有人说战争也是制度,因为它是判决争端最后的手段。况且已是最普通、最平常、代代皆有的,叫它制度也未尝不可。总而言之,家庭、政府、宗教和财产私有,是社会上四种重要的制度。

以上四种制度,为什么到处都有呢?它们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说它们发生于欲望。人想满足某种欲望,才创造某种制度,某种制度,就是某种欲望的表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到处都有家庭、宗教、政府和财产私有等制度。

无论如何,财产的欲望极为强烈,文明国家,都不能不有财产私有的制度。据我看来,人类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是很难变更的,与其废除财产私有、违反人性,不如均分财产、使人人能满足他财产私有的欲望。俄国为什么有革命呢?并不是因为财产私有,是因为农夫太苦,赤贫无有,所以只要给他们土地,也算达到革命的目的了,何必主张财产公有,想铲灭人类好财的欲望呢。

好权心和好财心也有密切的关系。积财愈多,权势愈大,所以好权的人也好利。美国人好财心尤大。人常诋美国人要钱不要命,欧洲人常叫美国人做“逐利人。我说美国人爱钱,并不是爱钱的本身。美国人用钱,比别国人都更慷慨,所以爱的不是钱,是钱所产生的权势。从欧洲新到美国的殖民,都很吝啬,住了好久,受了美化的影响,才肯多用几个钱。所以欧洲人比美国人实在更爱钱。美国人的爱钱,是爱权势,有了钱,就能执商务的牛耳,受社会的钦仰,间接地能支配政府。所以好权心也是财产私有的基础。总而言之,种种制度,都是从欲望产生出来的。

2欲望又为制度所陶铸。不但制度发生于欲望,欲望又为制度所陶铸。英国罗素是个革新家,他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常说人类有两种本能或冲动:贪求的本能和创造的本能。

纯粹科学,真理的发展,建筑、试验、美术、音乐等,都属创造的本能,现在制度不良,就是过重贪求性的发展,而不顾创造性。这些制度只是发达人的贪求性,使人偏狭不全,创造的本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所以财富分配的不均,不但大背公道,还能滞塞创造性的生机。物质主义受人攻击,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罗素著了一部书,叫做《改造的原理》,就是拿这种眼光去批评社会上种种制度。社会主义也受他的攻击,他说,社会主义,只知注重人类贪求的本能,不知建设能发展创造的本能的社会,未免轻重倒置。我们为什么要改造社会,不是要增大创造力使人奋发有为吗?美术家的著作、并不是贪求金钱,不过求创造罢了。

家庭制度,本来是爱情的表现,但是也能养成贪求的欲望。有家庭,然后贪求的欲望愈大,不但贪财求货,就是妻妾儿女,也当做货物,支配生死,一任家长了。总而言之,家庭制度能表现爱情,也能养成贫求的欲望。有一种制度,便能陶铸一种欲望。

我们想批评一种制度,要问它所陶铸、鼓励的是哪种欲望,所降伏、划除的又是哪种欲望。一种良制度,一定能激发好欲望,又能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不致互相残害。民主制度的好处,就在使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都能表现良好的欲望、却不致互相冲突,互相残害。

 

民主制度之真义

 

人性为什么能改变呢?因为制度能陶铸人性。制度的价值,就在教育。有些人没有进过学堂,知识却很高,因为他受了种种文明制度的陶铸。学校不过是教育工具的一种,他种制度,都有教育的作用。所以不但学校,凡是文明的制度,都能教育人民,都能改变人性。

批评一种制度,也可以拿它的教育的作用做标准。想比较两种制度,最好是发一问题,问它们所教育、所陶铸的是什么。今日我要讲民主制度的意义,就是讨论它的教育的功用。民主制度为什么更好,因为它给我们的训练更好,因为它能联合个性的发展和社性的发展。

法国革命有三种大义,就是自由、平等和博爱。自由属于个性的发展,博爱属于社性的发展,即养成互助、仁爱、共同合作和他种社会的责任心。平等好像链环,将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连成一气。

自由和博爱,初看好像水火不相容。所以反对个人主义的,说个人想自由不能不破坏社会的束缚,社会也就瓦解了。要是人人都讲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不顾公益,还有和好的希望吗?贵族政治能束缚个人发展,养成服从法律、尊重秩序的品性,所以是维持社会要素。但是自由和博爱,并不是绝对相反,而民主制度的责任,就是联合自由和博爱。

自由不但是外界束缚的解除,也是精神事业。要是自由纯属外界束缚的解除,虽然有利于个人,却无益于社会。自由第一的要素,是精神或心理的特性,自由的真义,是要使人人有创造的能力,自思、自行、自决、自成,不靠旁人丝毫的帮助。解除外界的束缚,是消极的自由,养成创造的能力,才是积极的自由。积极的自由,不是徒然解脱束缚所能得的,还要有智理的发展,能洞察物理,判决是非,自思自行,不顾俗论,头谋思想的进化。

古时争自由,多半是消极的。人民蜷伏法律风俗之下,掣肘束缚,毫无发展的希望。他们因想旧式的法律遗风,都是剥夺个人自由,想得自由,非把这些法制铲除不可。所以他们认解除束缚自由。但是外界的束缚,虽然解除,积极的自由,还是没得。他们不过得了更好的机会,想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有智理的发展,创造和判断的能力。况且所谓束缚,有显而易见的,有微而难窥的。好名就是一种微而难窥的束缚。大抵常人求学做事,都是为人,都是注意旁人对他的意见怎样。换句话说,简直是虚名的奴隶。这种束缚,比酷法暴政还厉害,法律是外界的、暂时的,好名是心中的,永久的,好名心不去,终不能自由。

品性和虚名有种奇异的关系,品性是个人本来的面目,虚名是品性在旁人心中的反影。所以品性好像人,旁人的心好像镜,虚名好像影。常人专重他人的赞美,所以矫饰沽名,失去本来的面目了。这种束缚,比什么外界的约束也厉害些。民主制度的目的,不但要解脱外界的束缚,还要解除心中的束缚,即发展智理和道德,这是他的利益。

这种道德的、智理的自由,和社会团结、统一、互助、合作等要素,并非冰炭不相容。换句话说,自由和博爱,不是相反。自由教人自己去想,不是教人想为自己。想为自己,便成自私自利,有害社会。自己去想,便是不靠旁人,不顾俗论,自己用思想去裁判是非。我们应该以公益为目的。大抵目的愈高,心的发展愈大。要是所思所虑,都是琐碎小事,他的心境一定很狭小,没有发展的希望。要想心理发展,最好的法子,就是以社会公益为心,苦思积虑,去谋发达,这是培养心性唯一的法门。

青年求学的人多半志向远大,度量宽宏,颇有理想,不象暮气奄奄的老人。但是出了学堂,便一改常态,行动理想和在校时绝然两样了。他们的心理何以不能继续发展。因为他出校后为物质所诱惑,注意近利,所以心胸也缩小,不能向上发展了。总而言之,自由的意义不过谋心理的发展,想发展心理,一定要以公益或博爱为目的。所以,博爱和自由不是相反的。

民治主义的价值,在能开拓人民心胸,使他注意社会公益,不专谋私人和家庭的小利。诸君要知道,爱国是一事,排外又是一事。排外是消极的,想积极的去保存中国民治制度或增进社会福利,还要有建设的计划,激发感情易,踏实去行难。诸君应该努力去做积极的事业,即推广教育,改良体育,发展实业,提倡国货或增进平民的生产和消费力。民治主义的目的即在养成创造的能力,独立的思想,宽宏的心胸,所以我奉劝诸君不必感情用事,徒然排外,要有更远大的目的,就是发展社会精神或博爱精神,博爱是民主制度的要素。